人民網 >> 理論 >>
鄭杭生:中國社會建設的六大艱巨“任務”
鄭杭生
2012年11月26日14:20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社會建設作為歷史概念煥發出青春

胡錦濤同志曾指出,對歷史上的社會建設,要“按照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為今用”。這也適用於“社會建設”這個概念本身。

必須承認,“社會建設”是一個歷史概念。在政治上,孫中山在民國六年,即1917年,曾為《建國方略》之三 “民權初步 社會建設”一書作序。在孫中山那裡,社會建設是他總的政治設計的基礎部分。后來國民黨在說明心理、倫理、社會、政治和物質五大建設時,對上述孫中山政治建設與社會建設兩者的關系作了這樣的解讀:“社會建設就是具體而微的政治建設”。在社會學上,孫本文做過許多這方面的工作。前述已經指出,他在1935年出版的《社會學原理》中對這一概念做了規定。他還寫過關於“社會建設”的專題文章《關於社會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1936)。特別是在1944年他創辦過名為《社會建設》的雜志,該刊於1944、1945及1948、1949年前后出過十余期。

也必須承認,現在強調的“社會建設”,盡管在字面上一樣,但已不是對過去社會建設的單純重復,而是具有了新的時代內容,從而又成為一個鮮活的、對實際社會生活起越來越重要作用的現實概念。因此, 今天研究社會建設,主要是要著力揭示其新的時代內容,而不是去論証它是一個新概念。那種認為“社會建設”首次出現於十六屆四中全會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不確切的。

更要看到,當今社會建設的影響力是過去所不可比擬的。20世紀上半期的社會建設,大多還限於一種設想,就是試驗和實施,范圍也很小,數目也很少。當前的社會建設作為我國社會的發展戰略則具有全局性的社會影響,它的作用范圍、它的深度,都是過去不可比擬的。

同時,我們還要借鑒和參考歷史上的社會建設有益思想。例如,孫本文指出的“不努力於社會建設者,必趨於衰敗,努力於社會建設者,必趨於進步”, 這個思想就很可貴。又如他提出:社會建設需要人才、資源、組織和機構四大基本要素,要從法令、教育和宣導三個方面進行具體建設。這同樣值得參考。

正是在應對這樣眾多的實際挑戰中,曾經作為歷史概念的社會建設,又煥發了時代的青春,成為一個生氣勃勃、與十三億人命運息息相關的現實概念。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一項方興未艾的偉大實踐,立足於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大背景,以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把分散的經驗材料提升為較為系統的理論觀點、形態,為其提供必要的學理支撐,這是中國社會學義不容辭的使命。

(作者為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人民論壇》
· 鄭杭生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