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一部分單獨論述,提出要將其貫徹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除了從新型現代化道路的重大戰略舉措的角度,我們還要從社會公平的角度看待生態文明建設。這是因為生態環境的危機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不合理、不公平。隻有將公平正義理念引入進來,提升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才能將生態建設引向深入。公平正義可以從許多角度來研究,從時間緯度我們可以將它劃分為代內公正和代際公正。二者有著不同的倫理含義和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既關涉到代內公正也關涉到代際公正。
生態文明建設首先關系到代內公平,這是因為生態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和自足系統,某個地區或群體破壞了生態環境,在間接上也侵犯了其他人的生態權益。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惠及所有人的公共資源,既然是公共利益,我們就要呼喚公共理性,承擔公共責任,堅持公共倫理,反對隻顧及本部門利益甚至以鄰為壑的本位倫理。公平是社會主義超越於資本主義之處,這種公平不僅應該體現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上,還應體現在生態環境權益的分配上,經濟利益與生態權益都屬於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社會財富分配上的不公隻要用“基尼系數”就可以清晰地計算出來,但是生態環境權益分配的不公正則不然。在現實中,人們生態環境、資源環境上的“待遇”和“責任”卻是截然不同的。一些地區和群體依靠破壞生態環境和大量消耗能源資源換取本地區、本群體的高速發展,造成了“公地悲劇”。最后,把利潤全部留給自己,把污染留給大家,本群體的經濟性與整體環境的非經濟性形成了尖銳矛盾。這實際上是人對人在生態權益上的剝奪。由於發展程度和發展階段的差異,先發展地區與后發展地區在享受經濟發展利益與承擔生態保護責任之間還存在著不平衡、不協調。先發展地區依靠充足的資本和發達的技術消耗,加工了后發展地區的能源資源。后發展地區由於處於產業鏈低端,發展的多是“夕陽產業”,本地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由於缺乏充足資金和先進技術,后發展地區無法進行生態治理、生態復原。隨著產業升級,先發展地區更是將一些夕陽產業轉移到后發展地區。個別國家甚至是“出口公害”、“轉嫁污染”,這實際上是先發展地區對后發展地區的“生態犯罪”。當前,我們在支援西部建設時一定要杜絕“資本流向西部、利潤流向東部、污染留給西部”這種可怕的后果。對於后發展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先發展地區應貫徹“補償倫理”,承擔更多“補償責任”。先發展地區不能要求后發展地區“不發展、不污染、不治理”,這是因為后發展地區享有與先發展地區同等的生存發展權,不能剝奪。在先發展地區已經完成現代化后,后發展地區的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是,后發展地區不能再“先污染、后治理”甚至“隻污染、不治理”,而隻能是“邊污染、邊治理”或者“少污染、多治理”,甚至是“不污染、隻治理”,必須掀起一場“綠色革命”,大力發展生態技術,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