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這一表述提出了“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新概念,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定時代的高度,是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次理論創新。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是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和演化邏輯的必然要求,為此必須走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發展道路,深刻把握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決策部署。
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和演化邏輯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發展形態從來不是個人意志的體現,它既是現實化的歷史運動,也是最廣泛的社會共識。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工業社會在創造輝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進一步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和沖突,使人類陷入了空前的資源緊張、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的泥沼當中。人類要擺脫這場危機,呼喚一場文明形態的全面變革。這場變革就是生態文明的轉型,以生態文明取代工業文明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不可逆的必然選擇。
從文明的演化邏輯來看,雖然根據人類文明在不同時期所表現的特質可以將文明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或階段,但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演化是一個有機統一的過程,期間有轉折卻並無斷裂。透過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發現生態文明從萌芽到發育、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發展積澱的一種必然結果。盡管在以往的文明階段,生態文明並未獲得顯性的內涵或形式,但是它已經在以往的文明母體中悄悄地孕育著。
從文明的實踐維度來看,伴隨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到了20世紀60年代,全球關於生態與環境的話語表達愈益活躍,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生態環境保護實踐運動。在我國,1973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環境保護被確立為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成為了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實踐運動。1983年,保護環境被確立為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保護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到2007年,建設生態文明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並且提出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執政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繼十七大報告之后,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生態文明戰略地位的提升,一方面體現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黨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在不斷深入,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在不斷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