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李楊:未來需要注意的五個經濟現象
2012年12月03日15:56   來源:安徽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國內經濟將以內需驅動和城鎮化為主要引擎

宋宏:國際經濟大調整大變革是我們必須應對的挑戰和機遇。從國內經濟趨勢來看,我們注意到,中國經濟前30年的快速增長有一個“人口紅利”因素,中國社科院有學者研究指出,這一“人口紅利”正在遞減甚至消失。如果是這樣,對於未來經濟必將產生巨大影響。

李楊:可以肯定地說,未來我們需要注意人口結構發生趨勢性轉折,這是需要注意的第四個現象。中國人口分類統計數據表明,15歲至6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到2016年左右達到峰值,約為72.5%,隨后便急劇下降﹔而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則迅速上升,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並且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在2009年之前還低於0.95,表明勞動力富余,但在2012年就達到1.1,勞動力供給呈現短缺,說明經濟學理論中的“劉易斯轉折點”到來。人口結構變動對金融影響十分深遠,直接效應就是儲蓄率將趨向下降,與此同時,養老的壓力不斷增大。這迫切需要建立穩定且有效的跨期配置儲蓄的機制。

宋宏:現在人們清晰了未來中國經濟的戰略基點是內需驅動,而城鎮化是這一戰略的支點,這應該是重大機遇。那麼,城鎮化的趨勢將是怎樣的呢?

李楊:這正是我要說的第五個現象,城鎮化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將引導我國經濟發展。改革開放33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但若考察工業化和城鎮化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到,工業化迄今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城鎮化只是由工業化“引致”的。工業化先導,是中國發展道路的優勢。它避免了拉美地區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城市過度膨脹的諸種弊端。然而,就總體而言,中國的工業化已經進入中后期,而城鎮化則方興未艾。因此,工業化和城鎮化並舉,並逐步轉向城鎮化為主導,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經濟發達地區,城鎮化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城鎮化的模式正在改變。隨著中國工業化的逐步完成,城鎮化將逐步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因此,盡管隨著制造業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遷移,中西部地區還在復制東部地區以工業化主導動力的發展模式,並引致城鎮化進程在這些地區大規模擴展,總體來看,中國的城鎮化模式勢將發生深刻變化。目前,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出現了城鎮化引導整個經濟發展的趨勢。流動人口的成分也在發生變化,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的第一代農民工的子女們現在已經成為農民工的主體。國家統計局統計,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已經佔到全部流動人口的60%以上,人數超過1億。新生代的流動人口已經不滿足於流動和打工掙錢,而是越來越傾向於向其就業的城市移民。農民工從“候鳥性流動”轉變為“移民”,不僅繼續要求制造業有穩定的發展,而且會對城市服務業的發展、社會管理體系和公共服務提出新的巨大的需求。

這種轉變將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城鎮消費型投資(住房、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教育等)迅速增長,使國內消費需求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刺激整個服務業的發展,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並逐步改變中國經濟倚重於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提高中國的技術水平。居民教育水平的繼續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持續改善,將有助於提高人力資本。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將因農村居民的減少而縮小,同時,通過城鎮化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擴展,地區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將縮小。城鎮化主導對金融改革的要求主要有:從工業化主導轉向城鎮化主導,將使投資主導型的增長模式得以持續。儲蓄率的動態值得關注﹔投資領域將發生重大變化,致使投資的商業性質發生變化,兼有公共性和商業性的混合型產品投資將佔主導地位﹔需要大規模的長期資金﹔要求金融業進一步深化改革予以配合﹔全面放開民營資本的准入。

宋宏:您對五個經濟現象的闡釋很深刻,對我們很有啟發。非常感謝您。(宋宏)

(責編:張湘憶(實習)、趙晶)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