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十二五”規劃綱要關於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的論述,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社會建設上有八個新的亮點,這些亮點深化了我們對社會建設規律的認識,豐富了社會建設的內涵,拓展了社會建設的范圍,進一步明確了社會建設的思路和重點,反映了我們的社會建設已經從自發走向自覺,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補充走向必須,從局部推進走向全面系統建設,反映了現階段中國社會建設的新要求。
社會管理在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一是十八大報告將創新社會管理直接放進標題。“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把創新社會管理和改善民生同時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突顯了社會管理的重要性。二是十八大報告對社會管理的論述也更加全面、系統,從目標到路徑再到具體要求,思路明確,層次清晰,重點突出。
特別強調基本公共服務要均等化。報告在總結過去十年的成就時指出: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顯著提高。在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時,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在談到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時,提出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一新理念,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但當時都是從完善公共財政制度的角度提出的。之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開始和改善民生直接聯系在一起。2011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關於社會建設部分的標題就是“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出要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標准來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建設。目前社會建設的一個大問題是社會建設的資源分配不均,百姓不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由此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這些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文獻中越來越多地強調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
明確提出社會建設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從而進一步明確了社會建設的努力方向,從根本上確立了社會建設的價值理念。2010年制定的“十二五”規劃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且將其作為包括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內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可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不是對經濟工作的補充,它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社會的五大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是奮斗的目標。幾年來,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反復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明確指出它是所有“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想問題、出主意、搞探索,都要緊緊圍繞民生大事來展開,有了這個基本的價值理念,工作就不會迷失方向,就能確立科學合理的發展評價體系。
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當前,社會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不相適應的情況仍然十分明顯,必須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在創新管理體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形成良好的管理機制等方面多做努力。體制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遠性,如果不能將科學的運轉高效的社會體制建立起來,社會建設就缺乏強有力的體制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