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三、認真落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必須加緊落實,務求取得成效。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空間是寶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國土空間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和需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耕地減少過多過快,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問題凸顯,空間結構不合理,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類空間科學布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是解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三大戰略格局”。一是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國家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為主要支撐,以軸線上其他城市化地區為重要組成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二是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格局,即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以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農業戰略格局﹔三是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山地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點狀分布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總的要求是,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國人均能源佔有量低,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消耗強度高,能源消費供需矛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軟肋,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臟並存,地下水過度超採,必須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我國人均擁有的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資源面積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必須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時,要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經濟形態,必須建立循環經濟體系,發展循環經濟。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由於部分地區對國土空間的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分散開發,帶來和造成了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各種災害頻發等自然生態系統嚴重受損的問題。必須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部分地區環境質量較差。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深化顆粒物污染防治,加強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長快,人均排放量不斷增加。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要在5個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一要加強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建設。必須改變唯GDP的觀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據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管理制度缺失的問題,必須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如,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要建立限制開發的制度,對依法設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要建立禁止開發的制度。我國耕地、水資源、環境等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三要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和稅費改革還不到位,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雖已確立,但沒有體現生態價值,生態補償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四要建立市場化機制。建設生態文明同樣需要依靠市場機制,要用市場化辦法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五要健全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度。資源環境是重要的公共產品,對其的破壞和損害要追究責任,進行賠償。要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人人參與、全民行動。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本文選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