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產業整體較弱,創新能力不足,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弱
相比西方國家,我國文化產業整體較弱。西方國家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美國創意經濟佔GDP的14%,英國佔12%,就業率均達到5%左右,而日本創意產業已上升為國家第二大產業。而我國大陸地區隻有4%。 據聯合國統計標准,2006年全球核心文化貿易超過900億美元,相關文化產品貿易達3300億美元,目前部分文化產業市場規模已接近或超過許多重要的制造業。 美國把視聽產品作為第二大換匯產品,僅次於航天航空。2010年,日本音像出口幾乎佔日本總出口的10%,海外利潤達到120億美元。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很多國家都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日本把文化產業與燃料電池、機器人、信息家電並列為21世紀四大尖端產業。韓國文化產業財政預算佔的比重超過了1%。目前,發達國家佔據了文化市場的主導地位,僅僅日本、德國、美國、英國這幾大國家出口的文化產品佔到全球文化產品出口總額一半以上。文化的進口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美國、西歐、日本的一些跨國公司囊括了全球文化貿易的2/3以上,當前全球最大的50家媒體、娛樂公司就佔據了全球95%的娛樂方面的文化市場。
我國文化貿易近年來有所增長,但總體出口規模有限,國際競爭力不強。2006年中國的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規模有所擴大,年增長率達到了23%,進出口總額達到了103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9倍。在文化服務出口方面按國際收支原則統計,2006年中國的文化服務進出口總額是26.5億美元,比上一年也增長了20%以上。中國整個服務貿易出口當中,主要是運輸和旅游,這兩項比例達61%,而電影、音像包括廣告宣傳,還不到1%,國際競爭力有限。目前圖書版權進口和出口的比例約為10:1,商業演出也以單個項目為海外劇團打工居多,雜技往往像機器被拆成零部件意義去演出,雜技演員的收入是30美元。我國還很少形成品牌的文化產品,如美國的《獅子王》、愛爾蘭的《大河之舞》等,享譽世界,這與國外比還有很大差距。 中國的文化建設不是制度的形式而是制度的實質在起作用。盡管制度能夠提供必要的技能、激勵、價值和過程,但我們不能期望短期就可以建成這樣的制度。無論是在公共領域還是私人領域,都無法逃脫制度建設的漫長摸索過程。有學者在《中國、印度和創意產業》一文中分析:英國創意產業的前景不僅依賴於英國自身條件,而且依賴於廣闊的全球競爭環境。中國和印度的比較優勢仍然是在低技術含量和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方面。即使在亞洲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創意產業仍然不佔據經濟活動的較大比例。新加坡創意產業隻佔GDP的2.8%-3.2%。日本創意產業總產出也低於GDP的3.3%。在香港,創意產業達到GDP的2.5%。 麥肯錫咨詢公司指出了中國和印度經濟中迫在眉睫的人才短缺,例如,中國160萬工程畢業生中隻有16萬人適於在跨國公司工作。制作創意內容並將其商業化,依賴於一個支持性的制度環境。
除了制度的磨礪過程,中國文化產業所面臨的困境是缺乏真正的創新。我國文化產業已通過“全球服務外包”被納入全球文化產業分工體系,基本被“鎖定”在低端加工環節。一方面,我國已成為國際文化產業制造大國,一方面仍為文化產業內容原創小國,在全球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態勢中的劣勢局面已經形成。 我國的電影電視劇、圖書、報刊等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缺乏創新,全球影響力微弱。目前,我國法制環境不完善、平台建設不到位、創意人才缺乏,創意產業發展內生動力依然不足。國家公共文化投入連年增長,但中央和地方文化事業費投入在各自財政總支出中的比例仍然較低。中央財政2005年的文化事業費隻佔整個支出的0.39%﹔而1985年這個比例是0.52%,1995年是0.49%。同樣,2004年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37.12億元 ,是歷史最高值,但即便如此它在國家基建投資總額中隻佔0.09%。國家在文化方面的投入跟不上,因此上游的文化原創供給不足難以形成真正的創新。盡管我國目前出現了類似YouTube的網站有土豆和優酷網,社會網絡網站有豆瓣和QQ,此外還有博客,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向上的強勁驅動力。然而,盜版和缺乏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造成了目前創意產品的模仿多於真正的創新。此外,更多的挑戰還來自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完善和文化制度的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