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關注新領導班子反腐的“第一個信號”
不過,BBC記者在報道中表達了一種擔憂:即便黨知道腐敗后果是致命的,也可能無法阻止它。
《金融時報》稱,多年來,反腐斗爭一直受到私人關系網和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美國波士頓大學東亞研究項目主任傅士卓說:“習總書記必須限制地方官員濫用職權,新一屆領導班子必須針對地方上買官賣官的行為採取行動,這才是關鍵。”報道還說,習近平的家庭背景以及個人領導魅力,也許有助於他克服這一問題。
《衛報》注意到,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日前因涉嫌違紀而被調查,這“強調了中國新一屆最高領導層發起的反腐風暴的嚴肅性”。這篇報道以寥寥數行介紹了李春城的從政經歷: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在寒冷的北方省份黑龍江開始了從政生涯,在2001年成為成都市市長,隨后很快跨入更高層的省級領導層中。上個月,他在“十八大”當選中央候補委員。
但該報著重說的是,這位再次當選的中央候補委員,是習近平打擊反腐行動的“第一個信號”。也許是出自同一個原因,路透社、BBC、美國之聲、MSN新聞等西方傳媒,都報道了李春城接受調查的新聞。
《華盛頓郵報》同樣對反腐前景表達了某種隱憂:“自由派學者乃至許多體制內人士都說,需要在提高透明度和問責性方面採取大膽步驟。但邁出這一步並不容易,因為這些舉動也許會削弱黨對政權的掌控。”
《經濟學人》在報道中提到,人民大學教授何家弘援引1977年香港廉政公署初創時的反腐經驗,提出“特赦”也許是一種解決方法——即在2013年年底前,對那些願意公開財產官員的腐敗行為,不予追究。
何教授說:“一般來說,我們都在與已發生的腐敗行為作斗爭,但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要與未發生的腐敗作斗爭。”但他也承認,承認任何貪腐行為勢必會牽連其他人,而若是真正公開財產,又要冒險頂著網絡暴民的憤怒——也許官員們就隻想把握機會,“藏好已經發生的貪腐”。
哪怕沒有這些障礙,習近平與王岐山也許還面臨著新的挑戰:許多中國人,都已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了解到官員累積的資產,他們不會支持任何形式的特赦。
也許正是因此,《華爾街日報》才在報道中分析稱,在中國,腐敗問題牽涉到收入不公、公眾參與國家管理,以及在民眾參與意識增強、參與度提高的網絡時代,中國共產黨應當扮演何種角色的問題。
來自5億中國網民的挑戰
中國普通民眾在反腐過程中,開始承擔越發重要的角色。
10月,《人民日報》引述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數字報道稱,在官員受到調查的案件當中,超過70%是來自民眾或其他官員的舉報。
不止《衛報》一家西方媒體注意到,越來越多憤憤不平的普通中國人轉向網絡,在流行的微博網站上揭露腐敗。
諸多外媒在報道中提及,在網絡用戶的圍觀與審視下,官員頭上受人尊敬的光環開始被摘下。《衛報》在報道中提到了雷政富,形容他和一位妙齡女郎發生性關系的視頻,像病毒一般傳遍了新浪微博。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所舉的例子,是另兩位被免職的底層官員——酷愛收集手表的“戴表哥”、陝西省安監局黨組書記楊達才,與廣州番禺城管綜合執法分局局長、被網民稱為“房叔”的蔡彬。《華爾街日報》介紹說,今年他倆因被疑腐敗而遭網民曝光,並引發網民對各級官員的質疑。
借助互聯網,中國網民似乎對官員豪車名表的品位,還有子女在國外留學的生活越發敏感和了解——他們在微博中寫道:“這些官員的消費支出,遠遠超出了政府的工資收入。”
BBC提到,過去10年,中國網民數量突破5億,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們既可以仔細審視黨,同時發泄對腐敗的憤怒。
顯然,外媒相信,新技術令中國那些貪腐官員們面臨著更大挑戰。《華爾街日報》在題為《中國網民監督官員腐敗》的報道中就形容,運用互聯網,網絡用戶搜尋照片以及公開文件,揭露有違法嫌疑的官員。“這些來自中國5億互聯網用戶的關注,使得官員們的行為面臨前所未有的嚴格審視。”
《華爾街日報》稱,新一屆領導人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能否在推行必要政治改革同時,又不引發可能威脅統治的社會動蕩。該報坦言,中國網民的呼聲並非一切推倒重來,而是“呼吁對現存制度改良,以便更好滿足普通民眾需求”。很多觀察人士認為,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可能會以嘗試提高透明度、加強問責制以及盡快擴大黨內差額選舉為中心,進行一系列改革。
年過八旬的哈佛大學中國政治專家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告訴BBC,政府官員擁有的巨額財富也許能被視作合法,但它們也會令黨感到非常尷尬。“城市資產階級之所以在當年拋棄了蔣介石和國民黨,就是因為他們是那麼腐敗。共產黨無法忍受這樣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