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年第6期
內容提要 本文從十八大 對科學發展觀的新定位、新闡述出發,指出科學發展觀揭示了執政黨建設的 一些 規律,從執政理念、執政資源、執政方略、執政基礎方面論述了科學發展觀對執政黨理論的 貢獻。
關鍵詞 十八大 科學發展觀 執政黨 理論貢獻
黨的十八大對科學發展觀做了新闡述、新定位,指出科學發展觀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報告特別強調,“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如同黨建理論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科學發展觀中也包含著豐富的黨建思想,特別是揭示了執政黨建設的一些重要規律。十八大黨章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對中國執政黨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蘊含著極大的理論探索空間。
一 、科學發展觀指出第一要義是發展,把發展作為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宗旨的根本途徑,升華了黨的執政理念
執政理念是政黨執政的核心問題,不僅要回答為誰執靠誰執政的執政宗旨,更重要的解決如何實現執政宗旨的途徑、方式。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資本主義能夠取代封建社會,是因為資本主義在取得統治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創造的生產力超過了過去世世代代的總和。工人階級政黨在取得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也必須致力於經濟建設,創造出高於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任務更加緊迫。隻有在 發展生產力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 生活,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 宗旨才能真正落實。然而由於主客觀原因,中國共產黨執政后,認識出現過反復,黨和人民為此付出過重大代價。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總結經驗教訓,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開創、堅持、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0年改革開放,盡管國際風雲變幻,國內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但黨中央和全黨的認識清醒而堅定,堅持黨的基本 路線不動搖。我們黨能夠頂住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的沖擊,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都得益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得益於發展帶來的國家綜合實力的極大提高和人民生活的顯著改善。十八大報告在肯定成績的 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 物質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會 生產之間的 矛盾這一社會 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 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個基本判斷是完全符合實際的,也是制定、執行黨的路線的 依據。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矛盾和一系列新問題,發展,惟有發展,才能為解決矛盾提供物質基礎,充分體現執政的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才能鞏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代,世界上綜合國力競爭的十分激烈,各國都在圍繞發展問題進行激烈的競爭和競賽,究竟哪種制度能夠為和平發展和在此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提供最大的可能性,成為歷史和各國人民選擇哪種制度的主要依據。正是從這樣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情況出發,科學發展觀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礎上,強調第一要義是發展,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即頭等重要的事務,解決了對執政黨來說最重要的執政理念的落實問題。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黨必須更加自覺地把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 第一 要義,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這就表明,今后無論出現什麼情況,全黨全國人民都要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毛澤東語)。古人雲,“善奕者謀勢、不善奕者謀子”。明確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中國共產黨就掌握了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大勢,就把握了解決國內問題的關鍵環節,也有了處理國際事務的主動權。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僅為堅持黨的中心任務提供了更牢固的理論依據,而且進一步明確了黨的建設的根本性問題:圍繞中心任務加強黨的建設,黨的建設要為發展提供政治、組織保証和精神動力,並以此檢驗黨的建設的成效。這使得執政黨建設有了明確方向和檢驗標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