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老實話,老拿著稿子念,久而久之,領導們說話的基本技能就會萎縮、退化。在面對記者和媒體、面對社會大眾的時候,常常就會消極逃避、敬而遠之、無言以對,在回答提問時語無倫次、語言蒼白,即出現“不說話”的失語、“不會說話”的亂語狀態。這時,經常就有兩種情況發生:一是還拿著官老大的架子,高高在上、盛氣凌人,打官腔、繞圈子,用些空話、老話、套話來應付、糊弄。這不僅無助於事情的緩解,反而可能火上澆油,招致猛烈的社會議論和反感。二是慌不擇言,時常發出一些雷人雷語,經網絡飛速傳播之后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譬如,近年來出現的“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跟政府作對就是惡”等諸如此類的驚人官話。說出此類官話的領導干部,說明其根本不具備脫稿說話的基本技能。
在上述兩種情況下,不僅是領導的能力、個性難以得到體現,而且還會大大損害領導的形象、威信和聲望。威望和信譽是一種能讓下屬和群眾信服、尊重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領導們肯定都希望自己能夠“振臂一呼,應者如雲”。那麼,這種尊重、擁護和愛戴從哪裡來呢?依愚之見,這種魅力和力量要從領導們的言與行中匯聚得來。俗話說“聽其言,觀其行”,言是行的基礎。如果一個領導與社會精英人士說 話,“說 不 上去”﹔與底層民眾說話,“說不下去”﹔與“90后”新生代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前輩說話,“給頂了回去”……如此,領導的人格魅力和執政能力又怎麼得以攢積呢?
說對話、會說話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一種后天習得的能力。為此之故,領導們隻有業務精通、深思熟慮、准備充分,在充分閱讀、調研和思考的基礎上,才能在講話時底氣十足、拿捏得當、滴水不漏、恰到好處。這時,領導們有豐富的“談資”儲備,就能主動把握“話語權”,自然也就無需老拿著稿子念了。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故此,領導們還得勤於學習、鑽研業務,“台下”苦練內功,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裡手。這是在台上“善言”、“能言”的基礎。
對於在台上講話神態自若、思路清晰,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句句在理的領導,群眾也就自然會高看一眼,就容易提升“美譽度”、攢積人氣。他說的話人們就愛聽,他做的事人們也就主動配合和幫襯。相反,一講話就吞吞吐吐、面紅耳赤,開會就念稿子,對於所講問題沒有什麼主見和新意的領導,或是詞不達意、嘩眾取寵、語言粗俗的領導,群眾就會感覺“不是那麼一回事”。他說的話人們就不那麼愛聽,他的工作也就沒那麼容易開展。
誠然,我們不是鼓吹領導們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是強調語言是行動的指引、說了就要做,不僅有口頭承諾還要多干實事。而且,我們說領導干部說話要有水平,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口若懸河、伶牙俐齒,也並不是要求辭藻華麗、語句工整。最重要的是話要實在、要說到點子上。文風朴實、通俗易懂、求真務實,通常情況下更受歡迎。它讓人們,即使是從未與該領導近距離接觸的人們,感受到一種真誠、真情、理解、溫暖和關懷,這對於執政者來說是尤為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