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
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閱讀提示:
國土資源是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和空間載體,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未來一個時期,我國資源需求剛性上升與資源供應剛性制約的矛盾將不斷加劇,生產力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
日前,本報記者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等有關熱點問題採訪了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
城鎮化加速發展,但佔地過多
記者:十八大報告指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必須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徐紹史: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土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的物質基礎和基本要素,在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變化中肩負重要使命。
但也要看到,國土空間開發也出現一些問題。一是區域層面:歷史上形成的人口東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的整體格局沒有改變,璦琿—騰沖一線以東地區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的40%,至今仍然集中了全國90%以上的人口,但區域發展差距呈擴大之勢,1978—2010年,東、中、西部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例由52︰31︰17變為59︰27︰14。貧困地區發展滯后,與發達地區差距更大。二是城鄉層面:城鎮化加速發展,但佔地過多,發展質量和以城帶鄉能力有待提高。2000—2010年,全國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61.6%,遠高於城鎮人口46.6%的增長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