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的主要成果
總體看,11次座談會的最主要成果是醞釀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傾向性提法,同時對這一重要提法給出兩點解釋:一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二是市場是有國家宏觀調控而不是放任自流的。這就為江澤民同志1992年6月9日在中央黨校的講話和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准備。
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重要提法,是認真研究資本主義“垂而不死”和蘇東劇變的邏輯結果。一些專家提出,從許多國家經濟發展實踐看,由市場配置資源是比較有效率的,是比由計劃配置資源有效的。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借鑒社會主義國家搞計劃經濟經驗對宏觀經濟進行調節,重視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改善工人福利緩和階級矛盾,推動科技進步,使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仍然能夠容納生產力的發展,並且在與實行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國家競賽中佔了上風。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要在資本主義包圍中站穩腳跟,要在經濟和技術上追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就要大膽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做法,使有限的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同時實行宏觀調控,努力使整個國民經濟穩定高速健康發展。
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重要提法,更是總結我國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必然結果。1978年年底實行改革開放后,由於推行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承認農民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同時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1979年提高25%),大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迅速增產,農產品供應大量增加。20世紀80年代,國家又逐步放開了農副產品、工業消費品和部分工業生產資料等價格,結果“放到哪裡、活到哪裡”,市場迅速繁榮和擴大,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長期憑票供應的商品越來越少直至完全取消,老百姓充分感受到了“市場機制”的神奇魔力,切身體會到改革開放給大家帶來了真正的實惠,從而擁護改革、支持改革。因此,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既然“市場取向”改革能夠有力地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市場繁榮,能夠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我們就要堅持它、發展它,而不能倒退。
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對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發表重要講話,系統回顧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方面對計劃與市場的關系的認識與發展,表示他“傾向於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提法”。在征求意見中,這個提法也得到了普遍贊同。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杆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可見,11次專家座談會對於中央拿定主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1992年年初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起了關鍵性作用。他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