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曾博偉:“中國夢”與實現路徑
曾博偉
2013年02月25日10:3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基於人權保障的民族復興

  在中國,集體主義的思想根深蒂固。集體主義有自身的優勢,但絕對不能濫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和國人基本權利的保障聯系起來,“中國夢”才能與每個中國人的“夢”相一致。梁啟超曾經有言,“民權興則國權立,民權滅則國權亡。”胡適也講過,“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來的!”我們在強調集體主義的同時,絕對不能漠視個人的權利。歷史上,中國的人權觀念就比較薄弱﹔在近代,中國沒有經歷過西方國家那樣大規模、長時間的人權斗爭,在強大的集體主義面前,個人主義顯得弱小。所以,更需要我們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重視人權保障。而基於人權保障的民族復興,既需要掌握權力的執政者充分地尊重人權,也需要每一個公民和社會組織依據憲法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

  在處理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關系時,不能回避的問題是,當二者發生沖突時,應該如何對待?要准確劃分集體和個人的界限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可以大致明確的是,多數人都不希望看到鉗制一切個人自由的集體主義,同時,也不會一味地贊同無政府主義。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應該有的一個基本共識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值得國人為之共同奮斗﹔但“中國夢”不能成為一把尺子,被當作一個法律標准去衡量個體行為。因為從法律層面講,每個中國人有做“中國夢”的權利,也有不做“中國夢”的權利。同時,“中國夢”也不能成為一根棍子,讓別有用心者舉著“中國夢”和“愛國主義”的大棒肆意侵犯公民的權利。筆者認為,“中國夢”隻能通過感召來喚起更多國人的行動﹔也隻有不強加於人的“中國夢”才是真正讓更多中國人心甘情願去擁抱的夢想。

  基於民主的民族復興

  民族和民主本身並不是二律背反的。但在“五四”時期,民族和民主孰先孰后卻引起過較大爭議,即究竟民族優先,還是民主優先。這樣一個理論選擇的問題在現實中的演化是,當民族救亡成為主旋律,民主問題就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共兩黨的斗爭中,民主反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毛澤東1945年在與黃炎培交流“興亡周期”時談到,“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可以說,中國共產黨打出的民主大旗,爭取到了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成為最終打敗國民黨,建立新中國的重要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的民主制度一度遭到很大破壞,使得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遭受到重大挫折。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就在報告中專門強調,“我們需要集中統一的領導,但是必須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確的集中。”隨后執政黨開始在推動黨內民主以及基層民主等方面進行一些積極的嘗試。值得注意的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又進一步明確地將民主同富強、文明、和諧等一起,列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這意味著,民主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很好地兼容。可以想見,伴隨民主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國人當家做主的主人翁責任感會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將成為更多中國人的共同追求。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