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社會結構和精神系統發生很大變化,用十八大報告所說的世情、國情、黨情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比如,由經濟多元而來的價值觀多元,就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精神系統與價值觀念,我們已經很難以一種力量來號召全社會,包括來自政府的力量,隻能尋求多元中形成主流價值和主導精神力量。既然政府不能包攬精神和道德建設的全部,那麼就需要引進新生力量。哪種是新生力量?從組織角度講是當屬貼近社會和群眾,具有很強的親和力的公益慈善組織,從個體的角度講主要是擁有更大經濟實力與主流價值觀的民間人士,特別是民營企業家。
幾天前,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主辦的首屆“雷鋒獎”活動,就是由一家名叫陽光四海的民營企業擔綱——成為主要承辦方。其行為的重要意義不在於投入數百萬元的經費,而是跳出以往純金錢贊助的基礎方式,代之以價值觀為參與公益活動的基礎,爭取成為主導力量。這具有很強的指標意義,這意味著中國的慈善正在進入飛躍期,中國民營家正在進入自我提升和超越期。這實際上也是西方發達國家當年走過的道路,最初階段西方的資本家是把自己的價值實現定位於財富最大佔有,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社會文明與自身修養的提升,他們開始主動承擔起道德和社會責任。比如,今天的美國社會慈善機構許多就是由大享們建立起來的,他們承擔起了引領社會公德的責任。可以說,從資本家價值觀轉變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美國資本家將實現一次飛躍,美國社會道德與文明建設將實現一次飛躍。
今天,中國不管是從道德狀態,還是對責任和擔當者的期待,都要求民營企業家的深度介入。未必不是緣於此,我們特別關注了首屆“雷鋒獎”的主辦者。誠然,頒獎活動的很大社會反響與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精神題詞50周年的紀念活動有關,與50名受獎者代表著50年學雷鋒活動的重要成果,龍梅、玉榮、李素麗、景海鵬原本就是倍受關注的公眾人物有關,但未必不是與公益組織和民間人士開始承擔如此大的社會責任有關,因為其中具有很強的昭示意義。也就是說,當我們的道德建設制度化、社會化吸引了已經成長壯大起來的民營企業的目光,就意味著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精神訴求和社會擔當找到了良好的途徑,其社會形象也就得到更大提升,同時,中國社會的道德建設擁有了更大的力量之源,學雷鋒常態化也擁有更堅實的基礎。
所以,我們希望政府在構建和諧社會和美麗中國過程中,在推動學習雷鋒活動常態化的過程,有必要給予社會公益組織更有力的呵護和支持,對民營企業家相關活動給予更大的支持和褒獎。我們確信,當公益組織更加繁榮起來,中國的道德建設就具備了實現突破的重要基礎和條件。(人民網記者趙晶獨家約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