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做客人民網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指出:“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採取措施推動學習活動常態化。”其中內含著兩大著力點,一個是學雷鋒活動已經上升到很重要的地位,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另一個是尋找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的支撐和途徑,是一項重大命題和現實任務,必須抓緊抓好。
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的方法措施很多,力量之源也有多種,其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樹立和宣傳典型是重要方式,也就是通過對模范傳承雷鋒精神的先進人物予以褒獎,通過精神的感性化、載體化達成引領社會的目的。正是由於這種方式為各方面所熟悉和認同,便有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有代表提案建議設立“雷鋒獎”,此提案引起較多社會關注,並且進入實施過程。比如,中央文明委授予郭明義、庄仕華“當代雷鋒”稱號,某種意義上就具有國家“雷鋒獎”的性質。同樣可喜的是民間公益組織和有識之士也參與到這一“立標杆”活動中來。
為什麼特別強調后一點?因為學雷鋒活動本身就是群眾性、社會性活動,要把這樣的群眾性活動引向深入,僅僅依靠政府行為是不夠的,換句話說,有些活動必須是政府行為,而有些活動則更需要民間公益組織、有識之士的積極參與。學雷鋒活動就是這樣,國家設“雷鋒獎”體現的是國家意志與價值導向,社會公益組織參與甚至作為主體參與對道德典型的獎勵,也就是設立富於民間權威性的“雷鋒獎”,則直接體現出中國的道德生態與張揚道德的不竭動力。
就慈善活動與道德建設的特征與實現方式來講,我國與西方國家存在很大的差異,西方的政黨和政府不包攬精神和道德建設的責任,甚至次要參與者,更大的建設力量來自宗教、慈善等公益組織,來自先富階層及其道德自覺的廣大民眾。這與其小政府大社會的社會組織構成有關。我國的公益組織不發達,社會責任幾乎全部由黨和政府來承擔,特別是表現到精神大廈建設和道德價值觀的塑造方面。這同樣與中國的制度建設和社會結構有關,也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具體反映在權力和資源的集中,集中的結果客觀上擠壓了社會組織的作用,再加上文化傳統的原因,人民群眾存在著強烈的官方與正統意識,因而民間道德獎勵體系一直沒有真正發展起來,很長時間裡甚至無法起到補充作用。種種原因,中國到目前為止都不具備產生“諾貝爾獎”這樣權威的非政府獎項。
>> 人民網公方彬專欄>>
人民網獨家文章 >> >>
公方彬:總書記考察廣東: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是旗號也是路徑
公方彬:黨的創造力來源於黨內民主
公方彬:十八大報告的兩大鮮明特點是連續性和一貫性
公方彬:中央對薄熙來的處理決定是先進政黨的必然抉擇
公方彬:中國航母服役不應過度解讀(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