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理念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生態智慧的繼承發揚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明,重和諧、求同存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先賢們視天、地、人為一個統一、平衡、和諧的整體,倡導在保護自然的同時,合理地利用自然。荀子就曾說:“聖人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做 “聖人之制”﹔孟子更是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思想,把關愛百姓與愛護自然環境有機統一起來。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的高度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遠遠超越了傳統的 “仁民愛物”思想。
黨的十八大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突出地位”,明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定位,即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時候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把自然放在優先的地位,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路子,這是對中國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和超越。
生態文明理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發展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不僅意味著在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時候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更意味著生態文明已經突破了傳統的經濟建設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范疇,滲透到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生態文明理念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思想。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提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我們在進行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時,同樣要尊重人民群眾、順應人民意願、保護人民權利,隻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在文化建設時,也要尊重文化傳統,順應文化發展規律,保護文化遺產,構建良好的文化生態。因此,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不僅指導著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也指導著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處理,這是對傳統生態思想的重要發展,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郭建平 作者為山西農業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