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源遠流長
──訪國防大學副校長、教授畢京京
對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講,夢是一種穿越歷史時空、承載人民意願的理想。近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中國夢,這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深刻揭示,也代表了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一致期待。圍繞這一話題,記者對國防大學副校長畢京京教授進行了專訪。
記者:沒有夢想,就不知趨赴,更無所謂民族的崛起和強大。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並闡釋中國夢,這對於動員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接續努力,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畢京京:是的。近代以來,中華兒女始終自強不息地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奮斗。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先后發生了以民族復興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然而,它們或遇保守勢力的強大阻撓而失敗,或受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阻擊而流產。歷史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沒有科學理論指引,中國根本無法自主決定前途命運。
但是,民族自強的火種不會熄滅,中國共產黨人以全新姿態接續起民族救亡、國家富強的夢想。李大釗曾用“民族之復活”詮釋中華民族復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目睹和歷經民族危亡的辛酸與苦痛,擔當起民族復興的責任和使命,開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之路。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於振興中華民族。”從世紀之交到新世紀新階段,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始終緊緊扭住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這一偉大歷史任務,並使之成為當代中國最強音。
近來,習總書記從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到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反復強調中國夢,全面闡述中國夢與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內在聯系。這是承接鴉片戰爭170多年來中國人民不懈追求國家獨立、民族自強的歷史主題,召喚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強勁號角。
記者:中華民族追夢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尋到《禮記》中提出的“大同”“小康”社會理想。是否可以說,這既是追求富裕的夢,也是民族強盛的夢?
畢京京:是的。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執著追求美好生活夢想。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說過:“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西漢初年的《禮記·禮運》,抒發了兩個中國夢:一個是“大同”夢,一個是“小康”夢。大同夢講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人各有所用、各有應得的和諧境界。而“小康”是在大同一時難以實現、“大道既隱”的情況下,選擇一條能夠保障人民豐衣足食、社會安定的現實道路。小康與大同,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常說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