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敘利亞反對派建立新聯盟,巴以局勢驟然緊張
卜拉希米宰牲節停火協議沒有達成,敘利亞局勢仍處僵持,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在大馬士革、阿勒頗省和伊德利卜省等地展開激戰。美國和西方敦促反對派整合,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批評敘利亞全國委員會不具有廣泛代表性,公開呼吁徹底重組敘利亞反對派領導層,將敘利亞境內外的“一線戰斗人員”整合到一起。敘利亞反對派11月4日起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會議,商討組建更具代表性、更統一的聯盟,成立過渡政府。得到美國支持的敘利亞前議員裡亞德•賽義夫提出一個組建由60個席位組成的過渡領導機構的方案。為“狙擊”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的敘利亞反對派整合進程,敘利亞全國委員會11月8日一早宣布改組,並於11月10日選舉基督教信徒喬治•薩卜拉擔任新一任主席。11月11日,敘利亞各派同意組建議會式反對派領導機構“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選舉曾在大馬士革伍麥葉清真寺擔任伊瑪目的穆瓦茲•哈提卜為聯盟主席,“敘利亞全國委員會”將在60個席位中佔22席。之后,阿盟、海灣六國、歐盟、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家和組織宣布承認“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不過,盡管各反對派同意組建統一領導機構,但反對派成分復雜如一盤散沙的現狀短時期內難以改變。
在敘利亞局勢僵持的同時,巴以局勢驟然緊張。11月10日以來,以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為首的加沙地帶武裝向以色列南部密集發射了多枚火箭彈。11月14日,以色列“定點清除”了哈馬斯二號人物、“卡桑旅”首領艾哈邁德•賈巴裡,並宣布對加沙地帶武裝發起代號為“防務之柱”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后以色列連續數天對加沙地帶進行空襲,炸毀哈馬斯政府大樓,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巴以沖突在沉寂4年后又突然升級。11月16日,以色列安全內閣決定征召75萬名預備役軍人入伍,為擴大對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作准備。巴以局勢的緊張再度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以色列得到美國等國家的支持,而哈馬斯則得到埃及、伊朗、突尼斯等國不同程度的聲援。以色列歷史上七次大選中有五次導致了巴以局勢緊張,此輪巴以局勢驟然緊張發生在以色列大選前夕,因此有分析認為,以色列此時加大對加沙軍事打擊力度的重要原因是出於“大選考慮”。雖然以色列宣稱做好擴大對加沙軍事行動的准備,但受國際社會壓力的影響,其輕易發動地面攻勢的可能性不大。11月21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各武裝派別(包括哈馬斯)達成的停火協定生效,得到聯合國、歐盟及國際社會的廣泛歡迎。盡管如此,巴以之間的核心問題和分歧無法解決,今后巴以局勢依然存在循環性緊張的可能。
(四)奧巴馬贏得美國大選,野田佳彥解散日本眾議院
奧巴馬在11月6日的美國大選中獲得538張選舉人票中的332張,戰勝共和黨挑戰者羅姆尼,成功連任。在總統大選的同時,美國還改選了眾議院全部435個議席和參議院1/3(33個)的議席,最終民主黨擴大了在參議院的優勢而共和黨保住眾議院控制權,奧巴馬需繼續面對議會“分裂”的局面。連任后的奧巴馬面臨內政外交上的諸多挑戰。在內政方面,如何與共和黨達成妥協、解決“財政懸崖”問題是奧巴馬連任后需立即應對的一大挑戰﹔在外交方面,如何解決伊朗核問題、如何斡旋巴以新一輪沖突、如何實現從阿富汗撤軍以及如何妥善處理與新興大國關系等問題上,奧巴馬也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奧巴馬成功連任后首次出訪泰國、緬甸、柬埔寨三國,並出席東亞峰會,成為首位出訪緬甸和柬埔寨,首次出席東亞峰會的美國總統。有輿論認為,這意味著奧巴馬第二任期將繼續加大對亞洲的關注,繼續加強對中國的“防范”。
11月14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突然宣布將於11月16日解散眾議院,並將在12月16日進行眾議院選舉,日本政壇的各派勢力面臨一場重新洗牌。民主黨因野田解散眾議院而引發新一輪退黨潮,黨內分裂進一步加劇,頹勢盡顯。有調查顯示,民主黨目前支持率僅為66%,其大選失敗的可能性極大。在民主黨執政三年乏善可陳的背景下,很多日本國民又將目光轉向自民黨。目前自民黨佔據優勢,試圖奪回執政權,但其眾議院議席數能否單獨過半還不確定。此外,“第三極勢力”迅速崛起,並為爭取更多席位而加速聯合。目前,“第三極勢力”大致朝兩個方向集結,一個是以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日本維新會,一個是以小澤一郎為代表的國民生活第一黨。由於“第三極勢力”分散,如果無法實現聯合,此次日本大選將呈現混戰的局面。事實上,無論選舉結果如何,今后一段時期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的趨勢都難以扭轉,並將繼續對其內外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