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光明專論:以人為本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學發展的重要論述
范仲陽
2013年07月15日08:58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福祉,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可動搖的目標。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用朴實、生動、真切的語言表達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發展為了人民的目的。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是推動科學發展必須解決好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化解產能過剩可能影響就業和居民收入,財政收支壓力加大也可能影響到增加民生投入。面對這種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貫徹這個民生工作思路,就要重點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就要注意穩定和擴大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就要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完善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提高統籌層次﹔就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抓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這段話充分體現了他一再強調的“釘釘子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能不能如期實現,很大程度上要看貧困地區能不能實現小康。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全面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河北省阜平縣、甘肅省渭源縣和東鄉族自治縣訪貧問苦,對進一步做好扶貧攻堅工作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他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項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向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傾斜,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這些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親民愛民的高尚情懷和心系貧困群眾、關懷貧困群眾的真實情感。

當前,我國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學發展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堅持穩中求進,按照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真正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實施創新發展戰略上,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