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的課程設置主要分政治、軍事、文化三大類。政治課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國問題、社會科學概論、哲學、政治工作等。軍事課開設游擊戰爭、戰略戰術、炮兵、測繪、地形、射擊、防空防毒等。根據學員的需要,還開設地理常識、自然常識、算術、日文等文化課。抗大學制從4個月到半年,也有8個月、1年、3年多班次。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學制都隻有半年左右,第8期為3年多。
抗大採取“啟發式”、“研究式”、“實驗式”、“教學相長”等新的教學方法。堅持教師的啟發式講課和學員的自學相結合,學員的自學討論時間多於講課時間。在文化程度較高、經驗較豐富的學員中經常採用研究式和實驗式教學。研究式教學的特點,以學員自學為主,教員予以指導,學員閱讀參考書,自己思考研究或分組討論研究。實驗式教學使學員自己動手,容易使教與學統一起來,做到學用一致。特別是在文化課的教學上,抗大普遍推廣了杜石塢教員的國文課教學法、田干教員的算術教學法、集體修改作文的方法,在當時具有較大的影響。
抗大是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創辦和發展起來的。毛澤東親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親自為抗大制定教育方針,親自審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經常給學員講課、作報告。從抗大總校成立后的3年時間內,毛澤東22次到抗大講話,4次為抗大題詞,並多次聽取抗大領導匯報工作和與他們研究工作。在毛澤東的帶動和影響下,許多在延安的中央領導擔任了抗大的兼職教員。中央為學校選調了一批經歷過戰爭考驗、具有豐富軍事或政治工作經驗的干部到抗大工作。林彪、徐向前先后任校長和代校長,李井泉任政治委員,劉伯承、羅瑞卿、滕代遠、何長工、彭紹輝先后任副校長,羅瑞卿、劉亞樓、許光達、何長工先后任教育長,傅鐘、莫文驊、張際春、李井泉先后任政治部主任。
抗大有嚴肅的校風校紀。1937年4月,毛澤東為抗大制定了“團結、緊張、活潑、嚴肅”的校訓。抗大以這一校訓為指針,在加強軍事教育、政治教育的同時,嚴肅政治紀律、軍事紀律和生活紀律,特別注重良好的作風養成。抗大建校之初就明確提出:教職學員不論職務多高,資歷多老,歷史貢獻多大,都須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遵守學校的紀律。學員在校學習,要嚴格遵守政治紀律、軍事紀律和生活紀律。如都應按時起床、出操、就餐,內務要整潔有序,外出要請假,軍容要嚴整,不准結婚,等等。對於違反規定,觸犯法律者,不管資歷多深,貢獻多大,絕不姑息遷就,一律從嚴查處。抗大又有嚴格的會議制度、報告制度、檢查總結制度、平時考核和定期測驗制度、聽課制度和定時作息制度等。
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相繼淪陷,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階段。黨中央、中央軍委開始考慮深入敵后創辦抗大分校,就近為八路軍、新四軍培養訓練干部這一重大決策。為了完成在新階段大批培養干部的任務,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和全黨工作重點放在戰區和敵后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改變抗日軍政大學的建制,把抗大分散到各地方去,以便沖破日、偽、頑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到敵后辦學,培養大量干部去帶領群眾,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擴大、發展和建設抗日根據地。從1939年春至1945年春,抗大先后在晉冀魯豫、晉察冀、山東、華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抗大各分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