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放軍預警能力建設面臨多重挑戰
問:基於預警監視系統的重要性,有人說,雷達兵從作戰保障力量轉變為信息作戰的主戰力量?
閆世強:是的。最近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有一個共同點,獲勝者都是憑借戰場信息優勢,主導了戰爭的樣式、進程和結局。信息化戰爭中,信息在作戰體系中的地位異軍突起,使得雷達兵由此從傳統保障型兵種上升為空軍乃至全軍信息化作戰主體力量。
問:近年來,我軍預警監視體系取得了怎樣的進步?
閆世強:我軍預警監視裝備體系已形成了以雷達組網技術支撐下的聯合空情預警網,並正在加速構建空天海地一體化反導預警網。系統建設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雷達裝備技戰術性能明顯提高,第三代和三代半雷達裝備所佔比例大大提升。
二是雷達裝備結構得到顯著改善。除傳統體制雷達外,無源雷達、天波超視距雷達、高機動雷達等新型雷達陸續裝備部隊並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三是空基預警探測系統初具規模。氣球載雷達、空警200/2000預警機的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低空預警探測的“瓶頸”問題,延伸與拓展了預警監視系統的整體功能。
總之,我軍預警監視系統對傳統的、常規空中目標具備較強的預警探測能力,基本能適應國土防空安全要求。
但相對於美、俄等世界主要軍事強國,我預警監視系統建設相對滯后,與系統擔負的使命任務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一體化”建設相對滯后。“一體化”概念主要是在“體系對抗”戰爭軍事需求的牽引下產生的,“一體化”主要體現在多類型、多平台預警監視系統各自成體系且又能相互協同、有機結合,形成全天候、全空域、遠距離的多層防空防天預警帶。
美、俄等國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空天一體化威脅,構建了空天海地一體化的預警監視系統。如以北方預警系統、E-3機載預警與控制雷達系統和超視距雷達系統為主構成的美國防空預警系統,可對來襲轟炸機提供3小時的預警時間,對低空巡航導彈的最大探測距離達270千米,后向散射超視距雷達可對來襲的轟炸機和巡航導彈實施遠程、大空域的戰略預警。
俄羅斯防空預警系統以地面防空預警系統為主體,採取要地和區域相結合的防空布勢。地面防空預警監視系統的中近距雷達主要以全國各大城市為中心,沿邊境一線展開和梯次交錯配置相結合部署,構成一個綿密多層的對空警戒系統。其特點是規模和覆蓋面積大,各雷達站重疊覆蓋,並依靠空中預警機彌補地面雷達探測低空目標能力的不足。
二是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建設相對滯后。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蘇就開始著手彈道導彈預警系統的建設,如今美俄已建立了先進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如美國構建了由北方彈道導彈預警系統、潛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和天基預警衛星組成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可對從北部、東北部和西北方向攻擊北美大陸的洲際彈道導彈,以及從大西洋和太平洋水下的潛艇上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早期預警。俄羅斯構建了由地面預警雷達系統和天基預警衛星系統構成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重點保障以莫斯科為核心的重要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