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盤私有化是美國搞垮中國經濟的“政治謀略”
主張私有化和反對私有化的爭論從來都是如火如荼、勢不兩立,但稀有把私有化的概念明辨清楚的,使得這種爭論成為自筑理論營壘、誰也說不服對方的僵局。這裡的關鍵是要把關鍵詞“化”辨析清楚。要辨析“化”字,可上延到20世紀50年代,50年代中期黨和國家的戰略任務是“一化三改”,這裡的“化”是指工業化,“改”是指對農業、手工業、准備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50年代后期實行人民公社,稱之為“公社化”。199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又有人簡稱為“市場化”改革。當我們大力發展私有經濟時,又有人鼓吹“私有化”。縱觀我國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往往與“化”字結下了不解之緣,又帶來了一次次危害,還是要咬文嚼字反思和推敲一下這個“化”字的內涵了。“化”者,即“轟轟烈烈、全部、快速實現”某個目標也。其結果呢,眾所周知,沒有一次“化”好,每一個“化”都后患無窮,過去的“化”都成為后來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今天我們要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收縮國企規模,積極發展非國有經濟,也該理性一點,謹言“國有企業私有化”。
不得不承認,國有經濟現在還存在著分布過寬、整體素質不高,以及國有企業活力不夠、效益下降等問題,但中央明確提出,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著力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總體上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和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使其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和部署,近幾年來國企改革全面推進,國有經濟“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逐步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向基礎性、公益性、支柱性產業集中,向優勢產業和大集團、大企業集中。國有企業數量大幅度減少,一般性競爭性領域的絕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進行了改制,退出了國有經濟行列。
但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決定了國有經濟應該是也必須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仍然承擔著國家對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的部分職能,承擔著國家應對和處理重大事件、突發事件的部分職能。國有企業“要不要退”、“如何退”、“退到什麼程度”,必須從適應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要求來考慮。如果盲目的,激進的提倡全盤私有化,定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動蕩。
很多人都羨慕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完善的市場經濟機制。毫無爭議,美國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市場經濟模式,但是並不具有復制性,墨西哥就是很好的例子,大有南橘北枳的意味。如果我們設想,將現有的一些國企壟斷的行業私有化,會發生什麼效果呢,一定比現在更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