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曉川
印度三面臨海,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向南就是廣闊無垠的印度洋,印度半島最南端伸入印度洋達1600公裡,因此重視海洋、特別是控制印度洋是印度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此出發,歷屆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海上力量建設,發展航母在其中佔有中心位置。從1957年起,印度成為戰后亞洲第一個裝備航母的國家。自上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隨著國力的增強,印度逐漸形成了建設遠洋海軍的戰略構想,提出了“東進、西出、南下”遠景目標,並為實現相應的“三航母戰略”而不遺余力。
作為多年來努力的重大階段性成果,印度首艘自行研制建造的航母“維克蘭特”號在8月12日下水。其實,這艘最新的中型航母隻完成了30%的工程量,進度比計劃落后了4年,從外觀上看,船體也未完全成形,艦島還未安裝,最早要到2018年才可能出海試驗。但此次下水在印度國內以及國際社會引起廣泛關注,而印度民眾也為本國繼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后成為第五個掌握了自主設計建造大中型航母技術的國家而歡欣鼓舞。
“維克蘭特”號通往服役的道路絕非坦途
印度自建航母的計劃可以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末。1989年,印度就打算在國內自建兩艘航母,並與法國艦艇建造局(DCN)簽訂了設計合同,首艦計劃於1993年開工,1997年服役,以接替老舊的“維克蘭特”號。
但到1991年,印度人民院國防委員會以預算不足為由,通知海軍必須放棄建造中型航母。實際原因是印度當時的工業水平太低難以實現設計方案。這樣,印度最初的自建航母計劃被迫取消。
在國產航母計劃擱置多年后,印度政府終於在1999年5月決定啟動自建航母計劃。同年6月14日,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了建造標准排水量3.2萬噸航母的計劃,由科欽造船廠承擔建造工程,建造費用約200億盧比。這是印度國產航母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裡程碑。
在1999年舉辦的南亞陸海軍防務展上,印度首次公布了採用兩台蒸汽彈射器、滑躍式斜角飛行甲板、攔阻降落、兩台舷側升降機的國產航母模型。2001年4月,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建造3 艘航母。
此后,印度國產航母的設計方案一變再變。2002年3月20日,印國防部長宣稱,原3.2萬噸的國產航母方案不能滿足需要,建議研制方把標准排水量增加到3.75萬噸,滿載排水量4萬噸。變化的原因就是外部力量在國產航母研制過程中的深度介入。2004年8月,印度與意大利泛安科納公司(當時意大利海軍新一代航空母艦“加福爾”號的建造商)簽訂3000萬美元的合同,由其協助印度航母的設計、工程規劃、動力系統與整合平台管理的設計乃至建造工作。
同樣是在這一年,印度與俄羅斯簽訂了原“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的改裝合同,在之后改裝設計過程中,印度海軍與俄羅斯涅瓦設計局也進行了密切合作。考慮到米格-29K也將是國產航母的主戰艦載機以及由此而來的艦機適配問題,因此在印度國產航母研制過程中,俄羅斯涅瓦設計局參與了飛行甲板配置及布局、機庫等方面的設計,而飛機升降機、彈藥升降機、降落回收系統等航空特種設備也由俄羅斯廠商制造並供貨。
因此,在2009年印度國產航母正式開工時所公布的最終方案與之前的方案有了明顯區別。其中艦艏滑躍起飛甲板基本完全“復制了”俄羅斯現役的“庫茲涅佐夫”號與改裝后的“戈爾什科夫”號,飛行甲板布局和功能區設置與“戈爾什科夫”號一脈相承,艦島則類似於意大利海軍新一代航母“加福爾”號。這樣,印度海軍的國產航母最終演變成融俄、歐航母為一體的“混血兒”。
2005年4月11日,醞釀已久的印度第一艘自研航母在科欽造船廠開工。但這只是建造工程的前期准備工作,即切割鋼板。而舉行正式的開工儀式是在差不多4年后的2009年2月28日。印度海軍參謀長宣布把印度國產航空母艦(IAC)首艦再次命名為“維克蘭特”號。根據最后的設計方案,此時的“維克蘭特”號已是中型航母,滿載排水量4萬噸,艦長262米,飛行甲板最寬60米,吃水8.4米。動力裝置為4台LM 2500+燃氣輪機,功率88200千瓦,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為8000海裡/18節,艦載機可能包括俄羅斯米格-29K戰斗機、卡-31預警直升機和印度自行研制的LCA輕型戰斗機,飛行甲板設有150米、200米兩條起飛跑道,3道攔阻索,艦員編制1400名(其中軍官160名)。
但是,與印度眾多雄心勃勃的自研軍艦計劃一樣,印度薄弱的國防與造船工業基礎,決定了“維克蘭特”號通往服役的道路絕非坦途。開工之后,該艦的建造進度曾因國內無法生產合適的鋼材、減速齒輪箱研制生產進度滯后以及船廠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而延誤。
在採辦成本上,超支問題也非常嚴重,如根據2002年~2003年批准的第一階段合同,在其下水時的資金投入為326.1億盧比(約合5.92億美元),但在2012年11月20日,國防部決定向政府申請額外撥付200億盧比(約合3.63億美元),用於支付該艦第一階段建造過程中的超支成本。最新的媒體報道更顯示,全部完成“維克蘭特”號的建造需投入22億美元,如再加上艦載機、武器系統,則總成本將超過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