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華文化: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8·19重要講話精神

2013年09月25日16:21   來源:湖北日報

原標題:中華文化: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

和諧理念

是民族發展壯大的必然歸宿

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征是什麼?盡管學者們的研究表述不盡相同,但一致認同和諧理念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

西方文化從本質上說是以武力征服為特征的霸權文化,無論是中世紀的宗教戰爭、資本主義早期的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還是帝國主義時期的侵略戰爭和資源瓜分,乃至於當今時代的海灣戰爭,以及在國際事務中推行雙重標准的強權政治等等,都赤裸裸地體現出西方霸權文化的征服特征。尤其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奴役和瓜分,更讓中國人民認識了西方霸權文化的本質。對此,一些正直的西方學者也是認同的,如英國著名思想家羅素就嚴厲批判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掠奪、侵略、好戰的本性,贊賞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和諧”、“中庸”、“仁義禮智信”和孝道等。美國和西方國家大力宣揚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精神,並將其作為人類文明的普世價值在全世界推行,實際上也是以雙重標准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的霸權文化邏輯。

相反,中華文化則始終推崇“以和為貴”的和諧理念,主張“貴和尚中”、“和而不同”,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甚至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充滿了和的觀念,如“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夫妻和美”等等。有學者依據考古發掘資料研究証明,中國和文化的原初觀念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即孕育而成。從和的字源來看,表現為夏商周三代的音樂之和、飲食之和、禮樂之和,逐步延伸為以后的“居中至和”、“天人合一”、“陰陽中和”等基本觀念。

可以說,和的觀念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古至今都一以貫之。例如,中國古代的朝廷對外交往,強調“協和萬邦”、“和衷共濟”,追求“萬國咸寧”、“天下太平”﹔奉行中外一視同仁,對外國使臣的進貢往往回贈價值數倍之禮。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還率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國與國之間友好相處確立了典范,成為國際公認的基本原則。又例如,中國古代發明了火藥、指南針,中國人將火藥用於年節喜慶和婚喪嫁娶,而火藥傳到西方后則被用於侵略戰爭和屠殺殖民地人民﹔中國人將指南針用於航海貿易和對外友好交往,明朝鄭和奉朝廷之命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艦隊,7次下西洋到達非洲,據說還繞過好望角直抵美洲,傳播的是中外友誼和商貿交流佳話,而不是像歐洲殖民者發現新大陸后對印第安人的肆意屠殺和野蠻掠奪。

如今,一些嫉妒中國強大的西方國家以及覬覦中國領土領海主權的國家大肆鼓吹所謂“中國威脅論”,真是罔顧歷史事實,缺乏文化常識,也是西方霸權文化在新形勢下的拙劣表演。對此,我們既要堅持“和為貴”、“和而不同”、“與鄰為善”、“以德為鄰”的宗旨,又要做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實際准備,使和諧達到完美境界。

(劉紀興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