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厚望與抉擇
中共十八大后,最高領導層即已部署和推動新的改革。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23天后,首次離京赴外地考察即選擇了重走改革路,來到深圳特區,向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像敬獻花籃,力倡“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一年來,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意在推進市場化進程的改革措施:央行決定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挂牌,區內將實施的貿易自由化、貨幣自由化和經營市場化,會為全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今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對國務院機構進行了調整和整合。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成為新一屆政府辦的一件大事。國務院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落實。截至9月25日,新一屆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達221項。
這一切都使得人們對三中全會寄予厚望。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每一次黨代會期間的中央全會都很重要。三中全會通常會就經濟社會某一方面的改革問題作出重大決策。
“改革開放以來召開的歷次三中全會研究的往往都是改革和發展的問題。這既是由於改革開放是中國新時期發展的鮮明特色,也是因為改革開放在當代中國發展進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謝春濤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往屆三中全會更多側重於經濟體制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在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上更加自信的表現。
他認為,改革首先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此基礎上不斷面對新問題,實現新突破。“改革開放30多年,到了總結成就和經驗教訓、克服新的教條主義和僵化現象的時候了。”
觀察人士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有望針對過去多年屢屢提及、卻往往止步於經濟周期波動壓力或是利益集團阻撓的改革議題,列出整體設計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懷超說,目前,中國社會在改不改的問題上,沒有爭議,都認為應該改革,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有爭議的是改什麼和怎麼改,即改革的次序、程度和措施。
在改什麼、怎麼改的問題上,謝春濤認為,十八大報告已經講清楚了,三中全會將是對十八大精神的具體化和貫徹落實。比如,如何處理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如何加強對權力的監督等。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秦剛認為,改革最迫切的方面,首先是回應民眾的期待和要求。
陝西心特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解領權說,應該建立民企與國企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平等享受法律保護的機制。南京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大四學生陸鴻裕呼吁公平的就業機會,而不是靠“拼爹”。
黑龍江大慶市石油鑽井工人王迎春對完善社會保障充滿期待:“我父親得了腦血栓,生活不能自理,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照顧老人感到壓力很大,新一輪改革中社會保障制度可得跟上啊!”
同時,人們對未來改革的艱難也有思想准備,“啃硬骨頭”、“過險灘”,即是對此的形象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