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公有與私有的關系,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姓“社”還是姓“資”,到姓“公”還是姓“私”,所有制問題曾經是改革開放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困擾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對此,中共十八大報告的回答是,既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也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但在現實中這兩者應該是一種什麼關系,是不是存在人們議論的“國進民退”現象呢?這裡有三句話要強調:第一,兩者的政治地位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公有制經濟處於主導地位是自然的。但主導並不等於所佔比例高。事實上,從2003年到2011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佔全國企業的比重,戶數由17.47%下降到5.24%,資產由55.99%下降到41.68%,主營業務收入由40.53%下降到27.19%。第二,兩者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歧視的問題。中共十八大報告強調要“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第三,中國既不需要傳統的“國進民退”,也不需要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國退民進”,而是需要優化經濟結構和遵循市場規則基礎上的“國民共進”。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也要為私有經濟的發展創造好環境和條件,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厚此薄彼。
七是城市與農村的關系,“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城鄉二元結構,這種結構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也產生不少問題。最主要的是,進城的農民工由於身份、待遇等問題融入不了所在的城市,游離在城市的邊緣。而輸出農民工的農村則因缺乏勞動力和土地分散發展不起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走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道路。一方面,進一步推進“人的城鎮化”,重點是“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讓農村的發展水平與城鎮同步。為此,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重大措施,一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格局可望在不遠的將來形成。
八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中國在實踐中得出的重要結論。事實表明,要發展經濟,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能統得過多、管得過死,干預過度。但也不能放任自流,過分迷信市場的功效。政府宏觀調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結構優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同時,積極完善和規范市場准入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但是,如果政府管理和調控的范圍和力度超過了彌補“市場失靈”、維持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預的方向不對路、形式選擇失當,其結果非但不能糾正市場失靈,反而會抑制市場機制的正常運作。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手段,但也存在著自發性事后調節、催生過度壟斷、排斥公共利益、引發兩極分化等固有的功能缺陷,而且僅靠自身力量難以克服。因此,完全摒棄政府管理和調控的市場經濟會使其缺陷大於優勢,導致“市場失靈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鍵是尋求政府行為和市場功能的最佳結合點,使政府行為在調節經濟、彌補市場功能失靈的同時,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錯位。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過程中必須解決好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