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有效的政府治理關鍵是形成行政權力配置的有序化
市場經濟從歐洲國家開始建立以來,所有經濟學派研究的核心問題都離不開正確處理政府、市場和社會法人(公眾)的關系。其理想的狀態是,在信息充分和產權清晰的前提下,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發揮資源的有效配置作用,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解決因為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市場失靈”問題,要通過提供公共產品服務、維護市場公平、平抑經濟波動、構筑社會保障來體現政府應有的職能,從而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
縱觀改革開放35年來的各項改革,我們每前進一步,對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的認識也都前進一大步。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也是形成有效的政府治理的關鍵。縱觀多年來我國政府改革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程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破解開來,其實就是三個問題:一個是行政權力邊界的問題,一個是行政權力錯配的問題,一個是行政權力約束的問題。
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建立一個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政府”的要求和這次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的“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目標,由問題倒逼改革,尋求改的方向和給出改的答案,對政府自身改革來說,歸結起來,就是要徹底解決好“放權、分權、限權、接權、管權和養權”的問題,從而在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層級之間形成一個可預期的、配置合理的、有序運行的權力關系。
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中央政府帶頭垂范,通過大力“放權”,將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項下放,市場能辦的,就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以此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釋放出的紅利,對拉動中國經濟回暖並加速轉型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然,權力下放多少、要怎麼“放”、“放”多開,需要細致研究和設計。這裡涉及政府權力在競爭性領域、自然壟斷型領域和行政性壟斷領域的進退,涉及中央與地方的權責劃分,涉及各政府層級間事權、財權的匹配和限定問題。另外,“放權”也不意味著全面放鬆管制,“放”和“管”在制度設計中還需要兩輪驅動,做到“該放的要放開放到位”、“該管的要管住管好”。
特別是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市場發育尚不十分健全,行政區劃還存在歷史的分割,尤其是社會組織發育還很不健全。放權之后存在誰來“接權”,怎樣“接權”的問題值得考量,需要把“接、放、管”的文章做好。
正如李克強總理強調的,在中央轉變職能的“上篇”加快書寫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也要盡快寫好職能轉變的“下篇”。中央政府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給市場、社會,防止明放暗不放、先放后收、虛放實收等行為,還要認真研究放權后的承接主體問題、放權次序問題、放下去后怎麼管的問題﹔地方政府也要有擔當、不截留地“接”,有規矩、不藏私地“放”,把地方本級該放的權力切實放下去、放到位,決不能打“小算盤”、搞“小九九”﹔有章法、不卸責地“管”,把該管的管起來、管到位,規范監管行為,克服隨意性。這樣,才能讓政府職能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切實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共同釋放轉型發展的推動力。
當然,還有一個“養權”的問題。要通過樹立良好的政風,營造良好的行政文化,讓廣大公務員真正樹立起永做人民公仆的政府精神,以良好的政風和公信力保持公心、贏得民心和公眾的信任,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把群眾當先生,認認真真向群眾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