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應成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排頭兵
我國西部地區是全國經濟發展水平最低、貧困人口數量最大、國土面積最大、經濟要素最為分散的區域。由於我國改革開放是從沿海起步的,西部地區在改革開放的諸多方面尤其是在對外開放上要遠遠地晚於沿海地區。近年來的大量數量分析表明,對外開放程度與地區經濟發展存在正相關關系。這表明,西部地區的經濟落后,與其對外開放明顯落后不無關系。國家“十二五”規劃和黨的十八大報告都明確提出,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推動西部大開發,必然要求西部大開放。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思想,抓住了西部大開發中的關鍵問題,有助於推動新時期西部的對外開放。在國家親鄰、睦鄰、善鄰、友鄰的政策下,促使西部從開放后隊變成開放前隊,本著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的精神與周邊國家發展貿易、投資、商業往來,可以實現經濟一體化下西部與周邊鄰國的互利雙贏,促進西部地區進一步提升比較優勢與強化競爭優勢,使沿海曾經有過的開放效率在西部發展中得以復制。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應該重視沿線城市群與城市帶的建設,有效集聚資源、要素與人才,建設向西開放的產業密集帶。通過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形式,建設面向周邊的外向型特色優勢產業群和產業基地。要積極優化進出口結構,在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提升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質量和檔次,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與此同時,擴大國內短缺資源和調劑型農副產品的進口。積極引導外資更多投向西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並鼓勵西部有能力的企業走出去,在規范管理、防范風險中有序開展境外投資合作。應把促進西部內陸開放型經濟與沿邊開放結合起來,在擴大開放中促進西部內陸地區的要素流動與產業轉型,借以帶動內陸地區的經濟開發。
新疆地處西部對外開放的前沿,具有向西開放的地緣優勢,有條件也有基礎做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排頭兵。通過擴大新疆的向西開放,可以把中央對新疆的援助與增強新疆開放能力結合起來,把促進資源、要素跨境流動和打擊三股勢力結合起來,把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結合起來,推動新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要積極了解和面對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市場需求,以加快向西開放帶動新疆的生產要素重組和反貧困進程,通過引導產業轉移等形式加強南疆出口加工基地建設,推動新疆與中亞各國城市經濟與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應不回避建設自由貿易區模式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應該立足於建設自由貿易區的制度框架。目前,由於中亞各國與俄羅斯歷史上的經濟政治聯系,俄羅斯正在通過建立關稅同盟的形式加強與中亞各國的合作,目前已經建立了俄白哈關稅同盟。習近平此次中亞之行,也與一些國家領導人談到加強建設自由貿易區談判的構想,表明了中國更加積極更加主動地參與區域一體化的傾向。
按照俄羅斯的設想,以俄白哈關稅同盟為基礎,未來將打造歐亞大陸重要的自由貿易區,構筑起歐亞經濟聯盟。俄白哈關稅同盟的建立對三個國家都有促進發展作用:一是可以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並帶動經濟發展﹔二是有助於消除關稅壁壘並降低非關稅壁壘﹔三是貿易轉移效應有利於擴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規模﹔四是關稅同盟的未來發展將有助於推動獨聯體市場的重新整合,強化獨聯體國家間的分工合作關系。按照有關方面的設想,俄白哈一體化的過程遵循以下步驟:首先,建立關稅同盟與統一關境﹔二是建立統一的內部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建立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逐步構筑起一體化的經濟空間﹔三是在經濟合作過程中,協商制定與實施統一的宏觀經濟政策。從發展需求看,俄白哈一體化發展思路有利於各國經濟的互補式發展。比如,俄白之間,俄羅斯需要白俄羅斯發達的重工業和加工業為其服務,而白俄羅斯需要俄羅斯為其提供油氣資源﹔俄哈之間,哈薩克出口能源需要俄羅斯合作,換取的外匯也投放到俄羅斯市場﹔俄羅斯則以中亞油氣出口第一過境國的地位,控制中亞裡海石油出口通道,進而提升在世界油氣市場上的博弈地位。
但是,從國際上自貿區的發展趨勢看,任何雙邊的貿易制度安排都不排斥其中一方與第三方之間的貿易開放。新加坡是東盟自貿區的成員,但是不妨礙其參與TPP的進程﹔韓國不僅與美國實現了自由貿易的相關制度安排,也與歐盟建立了相似的貿易制度。中國是亞歐大陸最重要的經濟大國,也是中亞各國的近鄰,與中亞各國有著很好的經濟政治聯系,亞歐大陸的經濟一體化、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上海合作組織內部的一體化發展,都必須有中國的參與。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表示,中國不經營勢力范圍,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周邊任何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安排不應該具有排他性,不應該把中國作為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排斥對象。沒有中國參與的地區一體化是不完整的、不合理的,也注定是沒有生命力的。有關政府部門應該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主動加強與相關國家磋商,強化建設自貿區的相關談判,以制度化的自由貿易制度安排推動中國與中亞各國的一體化合作。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