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周民良:絲綢之路經濟帶應朝連接亞歐兩個大陸方向努力

2013年12月24日15:13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原標題:多方努力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習近平總書記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倡導創新國家之間合作模式,採取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方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習近平總書記的倡議,引起各國的強烈反響,也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進一步明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成為未來對外開放的重點內容之一。積極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有利於中國與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國家之間的往來,也會極大地帶動和促進我國的西部大開發。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絲綢之路模式在新時期的高水平再現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從中國歷史古都西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陸上商業貿易路線。這一路線起自西安,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應該說,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與兩個人有很大關系:一是以行而知之著稱的張騫,其出使西域的探索曾被譽為“鑿空之旅”。尤其是,第二次出使西域還帶去大量的絲綢,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象征性商品。顯而易見,西域路線的開通,密切了中國與中亞、西亞甚至非洲與歐洲之間的經濟往來。第二個人是以言而知之著稱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李希霍芬曾經在中國進行過考古調查,對於中國與西域聯系路線的重要性有著深刻認識,並於19世紀70年代將中國與西域之間的聯系通道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言簡意賅且極富想象力的表達,被學術界乃至社會各界廣泛接受。

  的確,傳統意義上的絲綢之路筑起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商業聯系通道。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菠菜、黃瓜、石榴等都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豐富了中國國民的菜籃子與果盤子。除此之外,一些鳥類、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也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也都融入中國國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中國的鐵器、金器、銀器、鏡子、絲綢等,則通過絲綢之路輸往西方。中國的絲綢輾轉到歐洲,曾經一度貴比黃金。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裡斯國,稱中國人為賽裡斯人。所謂“賽裡斯”,就是“絲綢”之意。有趣的是,西域乃至西方的宗教文化,也都通過絡繹不絕的商旅傳到中國,而中國的儒教文化卻沒有傳到西域。只是,由於通往西域道路的艱難險峻、西域各國之間的勢力爭斗、古代信息傳播、溝通與聯系的不便,無疑影響到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貿易往來。隨著中國經濟重心轉向東南沿海和海上通道的開拓,陸上絲綢之路的相對衰落不難想見。

  往事越千年。進入21世紀以后的今天,原蘇聯解體后,中亞各國也在苦苦尋求新的發展道路。而中國在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以后,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制造”贏得世界的信賴,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之中。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使中亞地區融入中國從而融入世界發展潮流中,擴大中亞地區各國的對外開放,給中亞各國帶來新的機遇。當然,由於以往發展基礎的局限,中亞與中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可能還會重演千年前的分工格局:中國向中亞提供制成品,中亞各國向中國提供原料和原材料,但這種格局是中亞各國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經階段。要知道,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也曾向國際市場大量提供原料和原材料。但是,隻要開放,將會形成更合理的分工格局,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合理配置。無論對中亞還是對中國,會形成雙贏或者多贏的效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