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逄先知,研究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100017。
*本文為作者在第十三屆國史學術年會上的發言。
﹝摘要﹞毛澤東有四大歷史功績:創建了一個新中國,建設了一個先進的黨,締造了一支人民的軍隊,創立了一個科學的理論——毛澤東思想。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中國在各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顯著的,不論在制度建設方面、經濟建設方面,還是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培養的人才,都為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物質基礎和技術力量。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一脈相承的﹔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前者是后者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同時要把作為科學理論的毛澤東思想,與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區別開來。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杰出人物,毛澤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有四大歷史功績:創建了一個新中國,建設了一個先進的黨,締造了一支人民的軍隊,創立了一個科學的理論。這些,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的國家、新的政黨、新的軍隊、新的理論。毛澤東的這些歷史功績,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實現了中國由弱變強、由衰而盛的歷史轉折,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筆者主要論述其中的兩個部分。
第一,創建了一個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同他的戰友們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經歷了多次的挫折和失敗,在幾次危機的時刻,力挽狂瀾,出奇制勝地挽救了革命,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創建了新中國。一個黑暗的舊中國變成一個光明的新中國﹔一個四分五裂、內亂不已、匪患不絕、民不聊生的舊中國,變成一個空前統一(除台灣等幾個島嶼)和人民安居樂業、各民族平等和睦相處的新中國﹔一個飽受列強欺凌和宰割、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舊中國,變成一個獨立自主、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新中國﹔一個由地主、官僚、買辦乃至洋人主宰的舊中國,變成一個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談到這些巨大而深刻的改變,首先不能不想到毛澤東對黨、國家、人民和民族所建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
新中國的成立,不僅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也是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它改變了一百多年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統治,廢除了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種種特權和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徹底結束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
毛澤東為新中國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兩個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毛澤東又適時地創造性地用和平的方法實現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些制度,是總結了近代歷史經驗,完全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對於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証國家長治久安,鞏固國家統一,實現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的大團結,起著決定的作用。
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文明、民主、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走在世界前列,是毛澤東為之奮斗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從思想上、理論上和政治實踐上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總體說來,不是慢的,而是相當快的。工農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從1953年到1978年為82%,其中工業為114%,居世界前列,超過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1949年中國人口54億人,人均佔有糧食418斤。1976年人口937億人,人均佔有糧食615斤。這就是說,新中國成立后的27年間,人口增加了4億,人均佔有糧食增加了200斤。中國人均預期壽命1949年為35歲,1975年達到638歲。
毛澤東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當中國處於經濟困難時期,在國防尖端技術是上馬還是下馬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一錘定音:“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在毛澤東的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中國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時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如果沒有當年在尖端科技方面打下的基礎和培養的人才,就不會有“兩彈一星”以及今天中國在航天等事業方面的輝煌成就。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曾這樣說過:“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總之,新中國成立后的近30年間,不論在制度建設方面、經濟建設方面,還是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培養的人才,都為后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物質基礎和技術力量。
作為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時刻捍衛國家的獨立、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始終不渝地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他決不允許任何國家侵害中國的安全和尊嚴。他說:“我們熱愛和平。如果有人危害我們的獨立,我們的天性就是奮不顧身地起來捍衛。”他敢於頂住來自任何一個霸權主義國家的壓力,不管它是多麼氣勢洶洶,彰顯了中華民族剛強不屈的骨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引起了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她以一個保衛世界和平、主持正義、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力量,站在世界舞台上。毛澤東為新中國制定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許多重大國際戰略,使新中國贏得了國際尊嚴,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徹底擺脫了舊中國那種“弱國無外交”的險惡處境。毛澤東在晚年,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團結了廣大的亞、非、拉國家。與此同時,打開中美關系的大門,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開創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為中國后來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到1976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鄧小平曾深情地說:“我們能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中著手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不能不銘記毛澤東同志的功績。”
總起來說,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在各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顯著的,為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的發展,打下了重要而堅實的基礎。這兩個3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連續不斷而又有所不同的兩個歷史時期。前者為后者打下基礎,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不能將這兩個歷史時期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互相否定。當然,前30年中有個“文化大革命”問題(以下簡稱“文革”)。“文革”必須否定。但是否定“文革”,是要否定“文革”的嚴重“左”的錯誤,從中深刻吸取教訓,而不是也不能把那十年黨和國家的全部歷史和艱難取得的發展成就否定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們黨沒有被摧毀並且還能維持統一,國務院和人民解放軍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有各族各界代表人物出席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還能召開並且確定了以周恩來、鄧小平同志為領導核心的國務院人選,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還在進行,我們的國家仍然保持統一並且在國際上發揮重要作用。”拿經濟建設來說,在那十年當中,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排除“文革”的種種干擾和破壞,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例如:國民生產總值由1966年的1868億元,增加到1976年的29437億元﹔糧食年產量由1966年的4280億斤,提高到1976年的5726億斤,平均每年增產100億斤,上了一個台階。氫彈試驗成功,衛星上天,導彈發射成功,以及以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為代表的許多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等,就是在這十年中取得的。當然,如果沒有“文革”的嚴重干擾和破壞,經濟建設肯定會有更大得多的發展。總之,我們應當實事求是地、有分析地看待這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証發展過程。
相關專題 |
· 《當代中國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