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讀懂當代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可以說,讀懂當代中國意義重大,它關乎中國自信的樹立,關乎全社會正能量的積聚,關乎中國夢的最終實現,也關乎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的創新。在中國改革開放35年的歷程中,雖然國內外不乏中肯客觀的評價,但各種唱衰中國的論調一直不絕於耳,最為悲觀的就是“中國崩潰論”。但這些論調都已被實踐証明是十分荒謬的。中國不僅戰勝了一個又一個重大困難和挑戰,而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那麼,認識與實踐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反差?究竟如何讀懂當代中國?在我看來,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著力。
第一個方面,快速變革發展的中國從現象看很復雜,但要把握其發展主流和基本趨勢,這是科學方法問題。中國30年的發展相當於西方200年走過的路程。所以,中國看起來會比較復雜,對復雜事物每個人觀察的立場、視角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結論,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些暫時性的表面性問題也很容易蒙住人們的眼睛,讓人看不到事物發展的本質和方向。全面客觀地看中國,需要“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大視角、大氣度。判斷中國的未來前景,要看主流、看總體趨勢,不能隻看次要問題、看個別現象。越是快速發展,問題與矛盾就越多。但是,一個國家總體發展趨勢上升,短期問題就不能左右大局,因為那都只是暫時的。當然,我們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有些人隻看到某個方面的問題就無限放大,得出聳人聽聞的片面論斷,而對中國整體上升趨勢置若罔聞。特別是西方一些學者和媒體人士,他們看中國可用三個詞形容:瞎子摸象、隔靴搔痒、霧裡看花。這是因為,他們喜歡照搬西方經典理論解讀中國。
無可否認,西方理論在解釋最發達國家現象時有其價值,但如果不加消化,不結合實際,在解決后發國家與轉型國家問題時就會遇到“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困境。這是因為,西方的理論絕大多數是由生活、工作在最發達國家的學者,依據他們所觀察到的最發達國家的現象提出的,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西方學者的理論還會打上西方文化認知模式的烙印,而文化認知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地方性的現象。理論的文化隔閡比我們想象的更深,學者們並不能因為他們專業研究者的角色而使自己更客觀,恰恰相反,這種角色使他們因受某種理論傳承影響過深而比其他人看問題更為偏頗。
事實上,當理論難以解釋一種新的現實時,學者就有責任創新發展理論,而不是讓現實去遷就現有理論。可以理解,面對中國急劇而又獨特的發展,許多堅信西方資本主義經典理論的學者自然充滿困惑和痛苦,誰都不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畢生研究和信仰的理論,一旦發現自己心愛的理論遭到實踐証偽,自然的反應不外是拒絕承認現實、錯誤解釋現實,甚至充滿偏見地歪曲和攻擊現實,這就是為什麼30多年來西方學者對中國的預言與判斷頻頻出錯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方面,對發展中出現的個別矛盾和問題不應以感性思維無限放大,要以建設性精神培育正能量,這是正確態度問題。毋庸置疑,中國在整體進步的前提下,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也不少,但不能帶著情緒去看,更不能無限渲染,人為放大。其實,現今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我們要嚴重得多,日本海灣當年也是烏黑一片,倫敦的霧霾造成幾千人死亡,美國發展初期幾近使印第安人滅絕,中國勞工也很多客死美利堅。相比之下,中國走的是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路,中國的發展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
一個社會如果總體趨勢是上升的,我們就應該以建設性的態度促其完善,而不是無限放大它的問題。現在個別人對中國共產黨說三道四,但實事求是地說,中國離開中國共產黨,誰也不行。發展經濟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經濟學家羅斯托表達過這樣的思想:“在更一般的情況下,起飛的到來不僅要等到社會基礎資本的積累和工業、農業技術的迅猛發展,還要等到一個准備把經濟現代化作為嚴肅的、最重要的政治事業的政治集團的出現。”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的政治集團,它不是一個外來力量強加於中國的政黨,而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最終脫穎而出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從目前來看,並非完美無缺、無可挑剔,但平心而論,中國共產黨為了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真干事、干實事,是中國走向繁榮發展、走向民族復興當之無愧的領導核心。
對於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的觀點是,飯要一口一口吃,房要一層一層蓋,本事要一點一點積攢,僅靠某些外國人的蠱惑煽動就幫外人詆毀自己的國家不算什麼本事。從自己做起,同時互相鼓勵鉚足勁往前趕,才是正解。(作者為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員 郭萬超)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