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李正華:將堅持“三統一”作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方向

2014年03月31日10:48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三、將堅持“三統一”作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方向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決定》在堅持中共十八大既定的“三位一體”的政改方針的同時,進一步強調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發展基層民主,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這既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的經驗總結,也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全面把握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三者之間有機統一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主線,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習近平曾強調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1﹞“根本性問題”包括政治體制改革,“顛覆性錯誤”包括走封閉僵化的老路、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是偏離主線的根本性、方向性錯誤。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既要不斷向前推進又要堅持正確的方向,絕對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制度模式。要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弄清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具體體制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不能將其混為一談,既不能認為已有的全部制度都已臻完善、拒絕任何改革,又不能將具體制度、具體體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弊端等同於整個社會主義制度的缺陷弊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是有利於促進和堅持黨的領導、有利於促進人民當家作主、有利於促進依法治國的改革。

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適應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的要求,以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不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在始終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時,不斷推進這一制度的與時俱進,充分發揮憲法賦予人民代表大會的各項權力,通過完善工作機制保障其職能的有效行使。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充分發揮統一戰線、人民政協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必須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通過發展完善社區自治、村民自治、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代表大會等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民主政治訴求需要。

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積極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隻有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才有保障,隻有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才能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管理國家事務,隻有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才能建立和完善,隻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治的統一、尊嚴和權威才能切實維護。要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進一步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序,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會忠於、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制度。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推進綜合執法,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司法體制是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改革司法管理體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積極穩妥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圍繞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歇。從黨的領導體制逐步規范化、制度化,到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實踐﹔從努力推進機構改革,到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管理體制﹔從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到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從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到城鄉同權的選舉制度改革、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從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到建立和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匯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大潮,推動社會主義中國不斷創造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面貌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充分証明,我們實行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國國情,具有強大生命力。充分認識到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偉大實踐,充分認識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的重大進展,充分認識到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具有鮮明的優越性,既是對客觀歷史事實的承認,也是深化改革、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繼續前進的必要前提。

政治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各項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黨的領導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准確把握政治體制的特征,尊重政治發展的規律,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對不能照搬照抄任何政治制度模式。鄧小平曾提醒人們要認清政治體制改革的評價標准。他說,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 ﹝2﹞

政治體制的組成結構具有穩定性特征,完整、成熟、定型的制度的形成必然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奢望通過“畢其功於一役”,必須切實汲取蘇聯的教訓。政治體制改革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性,政治問題、政治體制問題牽涉到國家發展的各個方面,既有各種難以解決的經濟、社會問題“轉嫁”到政治領域來的情況,也有政治本身的問題影響到其他領域的情況。改革稍有不慎,便會釀成危害社會發展進程的禍端,因此,任何單靠政治體制改革來一舉實現社會發展目標的設想都是不切實際的。政治體制是社會實踐發展的產物,其改革也不可能只是通過理論上的合理論証、通過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就可以加以推進並達到預期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隻能是通過漸進的方式,在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經過長期發展,逐漸達到目的。這樣的變革帶來的社會動蕩小,付出的代價少,是和平環境下社會進步的主要路徑。所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既要勇於開拓,更要積極穩妥,必須把政治體制改革置於改革發展的全局當中來思考,通過有序的政治實踐,由點及面,循序漸進,在經濟、文化、社會和政治發展的互動交匯中,實現政治體制的最優化變革。

(作者為當代中國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