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維芳:試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歷史演進

2014年03月31日11:18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婚姻立法的歷史演變也反映出革除根深蒂固的舊式婚姻習俗並非易事,而是一項十分艱難漫長的除舊布新的工程。

1950年《婚姻法》的主要任務是“破舊立新”,然而,在《婚姻法》頒布幾十年后,封建婚姻習俗在一些農村地區依然存在,這可以從《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窺見一斑。

1978年7月,《人民日報》發表《堅決反對變相買賣婚姻》一文,揭露和批判了在婚事上的舊風俗、舊習慣,提出要反對變相買賣婚姻。﹝17﹞12月,《人民日報》刊登了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向新華社記者發表的談話,指出:近十多年來,社會道德風尚遭到很大破壞,買賣婚姻、變相買賣婚姻和包辦婚姻又重新抬頭。辦婚事大肆請客送禮的歪風邪氣又有滋長,甚至在婚姻儀式上搞封建迷信活動,使不少男女青年失去了婚姻自主的權利,加重了許多家庭的經濟和精神負擔。﹝18﹞1979年2月,《一定要砸碎買賣婚姻的枷鎖》一文介紹了《中國青年報》關於婚姻問題的一場討論,提出要堅決反對買賣婚姻等舊式婚姻習俗。﹝19﹞可見,在1950年《婚姻法》頒布近30年后,舊式婚姻習俗的影響依然存在。

1980年《婚姻法》頒布后,《人民日報》以《破買賣婚姻陋習樹婚事新辦風尚》為題,報道了福建省一些農村買賣婚姻現象比較嚴重的狀況,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並提出了對策建議。﹝20﹞1984年,《人民日報》報道了《中國婦女》雜志社舉辦的婚姻家庭問題座談會,“與會同志認為,婦女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在婚姻家庭關系上表現得比較突出。包辦、買賣、干涉婚姻的現象,在一些地區還很嚴重,虐待婦女的案件時有發生。這些問題關系到婦女能不能徹底解放、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能不能得到發展,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21﹞1988年7月,《訂婚不由己換親不為奇結婚不登記安徽農村非法婚姻嚴重》一文指出:安徽省有的地區非法婚姻高達80%以上,有的鄉村合法婚姻還不到10%。該地農村非法婚姻主要表現為:換親、買賣婚姻、養童養媳、包辦婚姻、搶婚、私奔、結婚不依法登記等。﹝22﹞12月,《魯北地區的包辦婚姻在發展》一文提出:山東省樂陵、商河等地的包辦婚姻問題相當嚴重。樂陵縣王集鄉房家和安家兩村,3歲以上的孩子幾乎都有了對象,甚至有8名沒有降生的胎兒也被父母給訂了婚。在那裡,青年人的婚姻幾乎全由父母包辦,83%的青年未到法定婚齡就結婚了。這些情況,給許多家庭帶來了不幸,給許多青年帶來了痛苦。﹝23﹞以上情況反映出舊式婚姻習俗的不良影響在廣大農村依然較為嚴重。

針對舊式婚姻在農村地區仍舊大量存在的問題,1992年1月31日,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聯合向全國廣大青年倡議“開展破除婚姻陋俗,樹立文明新風活動”。該活動包括:“一、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依法締結婚姻關系,反對包辦、買賣婚姻和轉親、換親等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行為,杜絕早婚和不登記結婚。二、大力提倡婚事儉辦,婚事新辦,自覺抵制舊婚俗、舊習慣,反對結婚索要高額彩禮和講排場、比闊氣、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三、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自覺實行晚婚晚育和計劃生育。破除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鼓勵男到女家落戶。”﹝24﹞2000年,《人民日報》又刊載了《舊婚俗死灰復燃棗陽青年戀愛難》一文,指出近年來在湖北省棗陽市一些偏遠農村,青年婚姻問題上的一些舊習俗又死灰復燃,文章呼吁有關部門加大《婚姻法》的宣傳力度,採取有效措施,制止婚姻中的封建迷信習俗在農村蔓延。﹝25﹞

以上種種事實表明,徹底根除舊式婚姻習俗任重道遠。究其原因,一是封建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制度雖然已被推翻,但是在婚姻問題和婦女問題上的封建思想殘余仍存在,對《婚姻法》的推行有很大的阻力,阻礙著婚姻制度的改革。二是由社會習俗變革的滯后性特點決定的。“心理層面是文化結構的最深層也最具有民族性和保守性﹔作為幾千年傳統文化凝聚積澱的產物,它的變化必然要比其他層面的變化艱巨復雜”。﹝26﹞要使新式婚姻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內化為人們的生活方式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婚姻法治的歷史變遷是一個時代變遷和社會文化轉型的晴雨表,從中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巨變。

第一,《婚姻法》的歷史演進反映了新舊中國政權的轉換。1950年《婚姻法》是一部廢除舊式封建婚姻制度、樹立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婚姻制度的宣言。從所用術語來看,“包辦強迫”、“男尊女卑”、“重婚”、“納妾”、“革命軍人”等暗含了從“舊制度”變為“新制度”、從“革命”變為“建設”的巨大歷史轉換。后兩部《婚姻法》開宗明義指出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從內容來看,“計劃生育”、“夫妻財產”、“感情破裂”、“家庭暴力”、“婚外戀”等富有時代氣息的術語表明了與1950年《婚姻法》在立法主旨上的巨大差異,也表明后兩部《婚姻法》出台時不同的時代背景。

第二,《婚姻法》的歷史演進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中國婚姻法治發展變遷最根本的動力是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沒有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加快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就沒有婚姻法治的進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基本上是全方位的大包大攬,《婚姻法》的制定和頒布也不例外。而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政府對個人生活干預的方式發生變化,從計劃經濟下的大包大攬解決問題轉變為賦予個人更多權利,這就使個人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也必將促使婚姻家庭朝著更加有利於人的自由、平等的方向發展。從1950年《婚姻法》制定中的國家主導逐漸變為民眾廣泛參與2001年《婚姻法》制定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特點。

第三,《婚姻法》的歷史演進也反映了人治與法治之爭以及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加快。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國家對婚姻的治理、人們對婚姻家庭的重視、社會法治觀念的變化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其間,有20世紀50年代中期要求加強“革命法制”的要求,也有60年代“要人治不要法治”的主張,有20世紀50年代“重視法制”的良好開端,也有60年代“砸破公檢法”的狂熱﹔有20世紀80年代“人治與法治”的爭鳴,也有90年代“依法治國”思想的高度一致。在當代中國的政治框架和權力運行體制之下,黨和政府在法治問題上的抉擇對當代中國婚姻法制的嬗變至關重要,《婚姻法》的歷史演進折射出國家治理方式的變遷和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

第四,《婚姻法》的歷史演進體現了國家不斷走向富強和人民生活日漸富足的社會現實。從三部《婚姻法》法律文本的對比中,這一事實表現得十分明顯,其中最典型的是關於“夫妻財產分割”的條款:1950年《婚姻法》中對此只是較為籠統和粗略的規定﹔1980年《婚姻法》在此方面的規定雖做了少量調整,但並沒有明確規定整體的分割辦法和相關細則﹔2001年《婚姻法》對離婚后夫妻財產的分割問題做出了較為全面、詳細和明確的補充。這既是法律不斷走向完善的表現,也反映出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百姓生活日益富裕的事實。此外,關於“感情破裂”、“計劃生育”、“家庭暴力”、“婚外戀”等相關條款相繼寫入《婚姻法》,也表現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以及維權意識的增強。

總之,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頒布的第一部重要法律,《婚姻法》的制定和修改經歷了60多年的變革歷程,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民眾的婚姻家庭生活在立法與現實之間不斷進行調適和整合的過程中日漸表現出民主化、法治化、規范化的時代特征,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依法治國的艱難探索和取得的良好成效。但是,在立法與現實之間又時而存在一些社會沖突現象,這也表明,任何法治實踐隻有在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變革緊密關聯和平衡中才會更加完善起來,進而促進當代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與良性運行。

﹝ 參 引 文 獻 ﹞

﹝1﹞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3頁。

﹝2﹞ 張希坡:《中國婚姻立法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255頁。

﹝3﹞ 沈宗靈主編:《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頁。

﹝4﹞ 田居儉:《要深入剖析封建主義殘余》,《人民日報》1986年9月12日。

﹝5﹞ 《國家與法權理論參考資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81頁。

﹝6﹞ 《在本世紀末把人口控制在十二億以內陳慕華發表廣播講話強調做好計劃生育工作》,《人民日報》1981年1月31日。

﹝7﹞ 《認真研究計劃生育的新形勢》,《人民日報》1981年8月18日。

﹝8﹞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人民日報》1992年10月21日。

﹝9﹞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997年9月22日。

﹝10﹞ 徐運平、胡健:《沉重的話題——關於婚姻法修改系列述評之三》,《人民日報》2000年12月20日。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人民日報》2001年5月1日。

﹝12﹞ 《中共中央關於保証執行婚姻法給全黨的通知》,《新中國婦女》1950年第11期。

﹝13﹞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編:《中國婦女運動重要文獻》,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6∼208頁。

﹝14﹞ 中國人民大學民法教研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資料匯編》第2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4年版,第309頁。

﹝15﹞ 王力:《2001年1月11日修改婚姻法:全民參與》,《人民日報》2003年2月26日。

﹝16﹞ 《迄今我國共有12部法律草案向全民征求意見》,《人民日報》2005年7月11日。

﹝17﹞ 汪偉民:《堅決反對變相買賣婚姻,〈浙江日報〉就一封農村青年讀者來信組織討論》,《人民日報》1978年7月25日。

﹝18﹞ 《要用社會主義思想處理好婚姻家庭問題》,《人民日報》1978年12月17日。

﹝19﹞ 《一定要砸碎買賣婚姻的枷鎖介紹〈中國青年報〉關於婚姻問題的一場討論》,《人民日報》1979年2月13日。

﹝20﹞ 更夫:《破買賣婚姻陋習樹婚事新辦風尚》,《人民日報》1982年1月20日。

﹝21﹞ 王永安:《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婚姻家庭關系〈中國婦女〉雜志社舉行婚姻家庭問題座談會》,《人民日報》1984年1月29日。

﹝22﹞ 趙其陽:《訂婚不由己換親不為奇結婚不登記安徽農村非法婚姻嚴重》,《人民日報》1988年7月5日。

﹝23﹞ 安萬宏、門志坤:《魯北地區的包辦婚姻在發展》,《人民日報》1988年12月31日。

﹝24﹞ 《民政部等倡議破除婚姻陋俗》,《人民日報》1992年1月31日。

﹝25﹞ 付宏才、魏登良:《舊婚俗死灰復燃棗陽青年戀愛難》,《人民日報》2000年7月16日。

﹝26﹞ 喬志強主編:《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3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