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
五、國有資本體制改革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有廣闊的合作前景
近幾年,社會上流行著“國進民退”的說法,這主要指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此后的歐債危機期間,不少以出口歐美為主要業務的民營企業停產了,歇業了,在它們經濟困難的時候,由於貨幣政策趨緊,很難得到銀行貸款,相形之下,國有企業卻有較大的融資能力,銀行紛紛找上門來,願意貸款給國有企業。這正是社會上流行的“國進民退”說法的真相。我們這幾年在廣東、浙江、江蘇等省的幾個大中城市調研后,感到這是事實,不能否認。
加之,在這些年內,我們在對一些地方的調研中還發現一個事實,這就是在項目招標時,民營企業往往被排斥在外,或者是因為消息封鎖,非知情人不能得到信息,或者不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參加者,從而民營企業頗有怨氣。這也是社會上流行的“國進民退”說法的依據之一。
盡管“國進民退”的說法近幾年在社會上流行,而且民營企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應當指出,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都不是政府的政策目標。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應該得到政策的支持,公平競爭,共同發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有競爭,有合作。競爭實際上是一種競賽,誰能在自主創新、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中走在前面,擴大市場份額,誰就是競爭中的勝利者。競爭或競賽之中會有失利者,甚至會被淘汰出局,但隻要是公平競爭的結果,那也不能不被看成是市場經濟中的正常現象。企業破產也是正常的。何況,企業破產隻不過是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開始。市場經濟正是在生產要素不斷重新組合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雙贏、共贏,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的目標。商場就是戰場,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雙方都依靠實力,依靠智慧,甚至依靠運氣。但商場又不等同於戰場。在戰場上,以一方吃掉另一方為勝利,即使對方屈服了,這一方依然吃掉了另一方,隻不過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商場卻並非如此,雙方不一定非要打倒或吃掉另一方來結束競爭,而更為常見的是雙贏、共贏的結局。在市場競爭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也是如此,目標也是雙贏、共贏。
通過國有資本體制改革,作為市場經營主體的國有企業同非國有企業處於平等位置,所有制歧視不再存在,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走到國外的企業,不管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都是中國人的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創造的品牌,還是民營企業創造的品牌,都是民族品牌。大家都在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竭盡自己的力量去拼搏,都在為中國的繁榮與進步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所以所有制歧視是毫無理由的。假定這是社會上形成的一種習慣,而且是多年養成的,那麼應當明確地指出,這種過時的看法或想法是封建社會遺留的“官商大於民商”的舊觀念,或者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國有國營高於一切”的觀念。現在,如果通過兩個層次的國有資本體制的改革,第一層次成立國家投資基金公司,負責國有資本的配置和再配置,在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以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為目標,可以調整某個國有企業中的國有股的數量以及國有股在該企業股份總額中的比例,或減持,或增持,或全部撤出,或另建新企業,這樣,在第二層次上,國有企業(包括國家絕對控股的或相對控股的企業)就成為真正的市場經營主體了,它們就能與其他企業處於平等地位,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競爭是長期存在的,這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沒有競爭,就不會有創新,不會有新的市場份額。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合作,同樣會長期存在,這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民營企業在許多方面是國有企業的合作伙伴,是零配件、部件的配套合作單位。一條產業鏈有許多環節,可能包括了眾多的供貨或加工單位。其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國有企業離不開自己的協作者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也離不開自己的協作者國有企業。
歸根到底,通過兩個層次國有資本體制的改革,對國有企業而言,最大的改革成果就是真正成為市場經營主體,同其他股份制企業、上市公司一樣,建立了完善的、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由股東會、董事會發揮作用,作出決策,不再受政府部門的直接干預,國有企業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參與市場活動,包括同民營企業進行廣泛的合作。
這就是可以預見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