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楊小軍:謹防權力部門化成合法現象

楊小軍

2014年04月21日13:10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謹防權力部門化成合法現象

力部門化的幾種表現

公權力,是來源於公的權力,也是為公所用的權力和服務於公的權力,這是公權力的本質屬性。公權力姓公,而不姓私,這是天經地義的。這個最起碼的道理雖然人人都明白,但實踐中仍然時有發生公權力異化的現象。比如,公權力的部門化。

多年的體制和制度演進,形成了一個現象,就是繞過政府把權力直接賦予給部門。政府既不是賦予權力者,也不是權力行使者,還不是權力配置改變者。形成強部門弱政府的格局。沒有具體權力的政府,怎麼發揮其領導者和監督者的作用呢?這是權力部門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權力部門化的表現之二,是部門之間以鄰為壑,爭權奪利。一個部門的權力,似乎成為這個部門的“身家性命”,絕對不讓別的部門染指。盡管我們花了很多的力氣通過機構改革來整合部門權力關系,但實事求是地說,效果不佳,而且成本很高。

權力部門化的表現之三,是部門上下關系、系統關系被不斷強化,形成利益共同體。所謂“天下某某部門是一家”之類的說法不絕於耳。部門、系統內部不僅在制度上,而且在結構上、人財物安排上自成一體。

權力部門化的表現之四,是立法部門化。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的立法中,有一種形象的說法,立法就好像下圍棋。下圍棋要有“氣眼”,沒有“氣眼”,所佔領的地盤最終也會失去,下棋者會輸。據說,立法中也經常有“法眼”,這就是對自己有利的條款。在立法過程中,起草制定者會刻意制造或保留好這些個“法眼”,這樣的立法制定者認為才有必要,制定者才會有積極性。如果沒有這些個“法眼”,制定者們會失去立法的興趣和積極性。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立法權力異化的表現,立法為公被異化成為立法為私,立法為部門,為了部門的權力和利益,為了部門的便利,為了部門的權責不一致等。

如果部門是執行立法的人,由他制定立法規則,他當然會考慮自己將來執行怎麼方便,怎麼有效,怎麼趨利避害,等等。在過去法治不那麼重要的時候,部門利益集中反映的渠道當然不是法律。現在,法治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了,部門利益也不斷地通過所謂立法的渠道輸入進去,固化下來。

立法部門化、部門利益合法化的現象,其實質是公權力的異化

法律,乃國家公器,當為公所用。如果為部門利益立法,法律就失去了國家公器的功能,其正當性、合理性、公平正義性就不復存在了。理論上、制度上的上述道理和規則,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形式多樣的立法實踐中,確實存在著立法為私、立法牟利的現象。近年來,一些行政部門在立法時有利則爭,無利則推,他利則拖,分利則拒,甚至借“法”擴權,以“法”爭利,設置不恰當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增加不必要的辦事環節,上演的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的鬧劇扭曲了立法初衷,使群眾利益難以得到保障而飽受社會詬病。

例如,互為前置的行政審批。一個部門的規章規定,自己的一項行政審批前提條件,是其他部門的前置性審批,如果沒有其他部門的審批意見,或者其他部門的審批意見不同意,則不能獲得本部門的行政審批。這樣的部門立法規定,顯然是既要達到通過行政審批控制權力的目的,又想讓別的部門替本部門承擔責任,是典型的“趨利避害”,權責脫節。又例如,有部門規范性文件規定,自己是某項行政事務的主管機關,但自己並不直接面對當事人辦理相關事務,當事人的相關事務均由其他部門和層級的行政機關辦理。這樣的規定把自己放置在了“院牆內行使權力”、“垂帘聽政”而不直接面對當事人從而避免“麻煩”的境地。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立法部門化、部門利益合法化的現象,其實質是公權力的異化。這種異化主要表現在兩個關系中:一是在公權力彼此關系之間的異化,即部門與部門之間權力關系異化。其特點就是讓別的部門“頂雷”,讓本部門獲權。二是在公權力與私權利關系之間異化,即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其他組織之間關系的權力異化。其特點就是為本部門攫取權力和利益,經常表現為自己權力的絕對化和當事人權利的模糊化。如規定當事人必須在多長期限內遞交申請書,過期無效。但卻不限定自己部門審批的期限,等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