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高縣縣委黨校 張生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當前,中國的經濟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但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繁榮表象下面也隱藏著不少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的存在時時刻刻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妨礙著改革事業的順利進行。對待這些社會問題:一方面應該實事求是地正面對待,防止片面地、形而上學地看問題;另一方面應更快更好地解決這些社會問題,這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一、全民信仰缺失的問題
信仰是一個民族的原動力,信仰也是一個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柱,你有什麼樣的信仰,你就會有什麼樣的世界觀支配著你的思想和行為。積極向上的信仰能夠指導人們有效的從事社會活動,促進事物的健康發展,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一個失去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現在的中國人的功利性十分明顯,為了衣食住行而每天忙碌,大家變的很現實。信仰說到底是個虛的東西,不能給我們帶來金錢物質利益。簡單一句話:“信仰中看不到顏如玉也找不到黃金屋”。沒好處,我信你干啥?。於是金錢主導的價值觀幾乎成了全民族的共識。
正是因為金錢在主導價值觀,因此不少人不但內心沒有了行為准則的禁區,而且整個人的行為都由自己的欲望來控制,有的人會在各種欲望的驅使下不折手段地為了達到目的而去不斷地破壞或損毀社會或他人利益,於是: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染色饅頭、瘦肉精、毒豆芽等各種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暴力犯罪活動日益猖獗。為了錢,官場滋生腐敗───買官賣官﹔為了錢,教育也會腐敗───高學費,低質量,大學變成了文憑批發部﹔為了錢,醫院就不再施行人道主義───見死不救。究其根本原因是社會轉型時期世俗化和多元文化的沖擊,核心是價值觀念上的矛盾和迷茫。
“信仰依靠於經濟發展,難免過於商業化;信仰依靠於行政權力,權力不一定權威;信仰依靠於文化傳統,文化恐怕會在產業中被消費;信仰依靠於民族主義,不知何時傷了自家人;信仰依靠於宗教,宗教卻不是主流”。①我們應該信仰什麼?我們的信仰應該依靠什麼?這是目前我們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衰落往往是從精神信仰開始的,這應該引起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重視。
二、當代中國社會信任喪失的問題
在儒家思想中,“信”是一個重要的道德規范,“誠信”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基石。信任是社會生活最根本的基礎,如果沒有最起碼的信任,我們的生活將寸步難行。“信任常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潤滑劑,社會組織的粘合劑,社會凝聚力的基礎以及社會系統的動力”②。目前我們很多人都已經感受到了當今的社會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彌滿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存在於不同人群、階層和行業之間。“當今,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人際不信任進一步擴大,隻有不到一半的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隻有兩到三成信任陌生人”。③在政治層面:信任危機表現為近十多年來的“官民”信任,歷數近十多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的群體性事件,都有著類似特點:原本隻涉及相關部門的個體事件,卻發展成當事人與非利益關系者共同參與的群體性對抗。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官民爭利”,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強征”、“強遷”已經嚴重破壞了官民信任的基礎。在經濟層面:信任危機表現為商品和服務提供者和廣大消費者之間的信任, “三鹿毒奶粉”事件把食品企業的誠信缺失推向極致,后來不斷曝光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更是讓消費者和企業之間毫無信任而言。 “郭美美事件”使的紅十字會的“慈善”兩個字的神聖光環一日消盡。其主要原因在於政府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
“當代中國社會的信任危機,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種“貨幣本位”的社會秩序。這種秩序動搖了許多人的道德底線,扭曲了正常的價值體系,破壞了國家與社會、市場利益各方以及社會成員間信任的基礎。但事實上,健全社會的信任(信用)制度和可持續貨幣體系應該是相輔相成。隻有實現了社會信任(信用)的“社會化”,讓貨幣和權力服從社會要求,社會自身才能擺脫信任危機”。④
相關專題 |
· 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征文 · 問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