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四個全面”學習讀本》第一部分·深入解讀

“四個全面”——復興之路上的戰略布局

人民日報社評論部

2015年03月24日14:3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向何處去?對於世界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遠比100年前重要得多。

當人們意識到討論“歷史的終結及最后的人”實在有些為時過早,曾經順風順水的西方世界遭遇了並不亞於100年前的各種挑戰。

這種挑戰,使人們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和困境有了新的思考,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轉向地球的東方,探究今天的人們該如何把握“世界的未來”。

在中國國內,1992年的市場化浪潮、1997年的香港回歸、2001年的加入WTO、2003年的抗擊“非典”、2008年的奧運盛典,這一連串裡程碑式的事件,刻畫了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邁向復興的軌跡,也將那個不曾消失的疑問一次次推上前台:中國將走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

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陸續得到清晰的解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由此構建成型。

實踐為理論創新提供基礎,又對理論創新提出新的要求。在普通中國人眼裡,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90年代主要是確立新時期黨的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21世紀頭十年主要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那麼我們這一代人要承擔的歷史使命,一點也不比前人少。

一、“四個全面”的思想脈絡

歷史的弄潮兒,常是在勇於直面艱險中開辟前進的道路﹔理論的開拓者,總是在善於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中邁向嶄新的境界。

“月暈知風,礎潤知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敏銳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和歷史變化,科學分析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生動描繪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極大鼓舞了億萬中國人民的奮斗激情。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一個逐步提出和成型的過程。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重申這一奮斗目標,並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則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提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起草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三個全面’的邏輯聯系”。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強調“四個全面”協調推進,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深刻表明我們黨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自覺,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勇於開拓創新的理論品質,必將開辟中國道路新境界,成為當代中國新航標,書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