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從新居走向新生活【2】

2015年08月11日08:26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從新居走向新生活

  圖為江孜縣江孜鎮江嘎村邊倉老阿媽在新蓋的寬敞明亮的藏式二層樓房陽台上澆花,享受新生活的甜頭。青陽多旦 攝

  搬遷新居后的喜事告訴遠方親友。丹多 攝

  勤勞致富 建設美麗幸福家園

  住新房、住好房,是西藏老百姓多年來的一個願望,如今,這個願望實現了,他們把目光轉向未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發家致富上。

  依托安居新房,位於318國道上的林芝農牧民,轉變了以往隻向林田要收成的思維模式,逐漸開辦起家庭旅館,吃上了香甜可口的旅游飯。在魯朗鎮扎西崗村,白瑪家庭旅館搭乘安居工程的春風,於2008年建成運營,到現在每年平均有3000人入駐,年收入有20多萬元。“現在村裡有66戶人家,其中有60戶開辦了家庭旅館。去年,整個村子共接待游客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多萬元。”旅館主人白瑪給記者介紹情況的同時,有預定床位的電話不斷打進。

  新房子不僅改善了物質生活,更激發了農牧民自力更生、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拉薩市柳梧新區居民丹巴修建安居房時,從銀行貸款5萬。搬進新房后,丹巴就開始琢磨怎樣能早點還清貸款,更快富起來。家離火車站這麼近,不如跑運輸。下定決心后,丹巴又通過政府的貼息貸款,買車讓兩個兒子跑起了運輸。“現在我們家有三輛車,兩輛車跑旅游、一輛車跑運輸,平均下來每個月差不多能掙兩萬多塊錢。”丹巴的兒子洛桑赤列說。未來,丹巴的計劃是開個大餐廳。

  實施安居工程,個人創業迎來了春天,日喀則仲巴縣的雅迪群培和貢覺旦增倆兄弟成為縣裡首個“千萬富翁”。這對藏族兄弟根據當地工程所需,於2006年春從農行貸款5萬元,買車搞起沙石運輸,當年就還清貸款。嘗到甜頭的兄弟倆2008年又申貸20萬元,開始轉向藏式裝修和興建砂石廠。就這樣,在貸還之間,弟兄倆的生意越做越大,擁有了賓館、建筑公司、砂石廠等,其固定資產總值現已超3000多萬元。

  安居工程也催生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2006年,山南洛扎縣次麥居委會抓住安居工程的建設機遇,成立了縣城第一家農牧民施工隊——頓珠農牧民施工隊。居委會主任旺堆兼任施工隊隊長,他說,“房子好壞關系到每家的幸福,一定要嚴把質量關!”這些年來,施工隊接手的工程,未出現一起質量事故。如今,這支有著42人的施工隊,憑借良好的信譽和堅守,以及平均700多萬元的年收入、130多萬元的純利潤,成為當地響當當的勞務品牌。

  今年4月,國家投資1000多萬的“幸福鄉村·美麗家園”項目在林芝市巴宜區永久村實施。給排水、強弱電進管入地,然后對村子進行整體環境美化。“住進了安居房,國家又投錢給我們美化家園,並由村委會負責材料和勞務安排,大家都干勁十足。”村主任魯魯說,現在村裡有6座砂石廠,各類大型運輸車輛36台。村裡不僅靠家門口的工程致富,還辦起了民族手工藝加工廠和農家樂,並計劃下一步在公路附近用200畝地建汽車快修市場,搶奪這塊很有前景的蛋糕。

  採訪札記

  沒想到,一座座新的住房成為整個藏鄉變化的突破口,以點到面,縱深輻射。從藏北草原到雅礱河谷,從象雄故裡到尼洋河畔,安居工程如春風喚起了沉睡高原的蓬勃生機。在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的當下,無法想象,住著石板房和土坯房的人民如何能與全國一起步入小康社會。

  住房的改善,恰逢其時。在新的形勢下,西藏也面臨著傳統農牧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改善住房解決了廣大農牧民最大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有時間、有能力、也有條件走出相對封閉的雪域高原,走向全國,同外部更加現代發達的社會相融合,到新的環境中去發展開拓。與之相應的是,現代文明的新風也浸染了高原的鄉村牧場,大量的發展機遇、就業機會等正好契合了闊步走來的創業者。

  安居樂業,正是今天西藏各族人民身上幸福與尊嚴的生動體現。(楊慶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楊麗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