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反腐敗思想和理念的重大創新【3】

汲傳排

2017年08月22日09:4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反腐敗思想和理念的重大創新

內外兼修的“德法相依”思想和理念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善於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管黨治黨營養,其中,內外兼修的“德法相依”思想和理念就被運用到反腐敗斗爭之中。

  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和思想。其中,德治思想和實踐貫穿於歷朝歷代,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為政以德、禮法相依、德主刑輔、尚德希刑、管權治吏、正心修身等歷史經驗和思想,對中國歷代統治者產生了重要影響。歷史學家陶希聖認為,早在中國氏族社會的周代,就已經有了“明德”和“明刑”的“德刑並舉”思想。《唐律疏議·名例》序疏中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這體現了“德主刑輔”的思想,強調為政者施政和教化人民要堅持德法相依。唐太宗李世民就認為治理天下不能靠嚴峻刑法,而要靠仁義。他說:“朕看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於一時,敗亡其促。……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清代康熙皇帝也極力主張“仁政”,他常說:“天下當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

  在強調依規治黨的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以德治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修身立德是為政之基”,領導干部要堅定文化自信,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關於內外兼修的“德法相依”思想和理念,王岐山同志曾經撰文進行了闡釋: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堅持依規治黨和以德治黨相結合,德法相依,相輔而行﹔既要堅持理想信念宗旨,又要守住黨的紀律“底線”。

  所謂依規治黨,就是“依規管黨治黨”,用黨章黨規黨紀強化“他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包括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特別是紀律處分條例,把黨章對紀律的要求整合成政治、組織、廉潔、群眾、工作、生活六大紀律,開列負面清單,劃出了黨組織和黨員不可觸碰的底線,使管黨治黨有了具體的紀律遵循。《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重在立規。

  所謂以德治黨,就是要“講德行、講黨性”,用德行和黨性強化“自律”。黨中央要求全黨要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德治禮序、崇德重禮的文化精華。傳統文化中的“德”,核心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禮”則是有禮節、有禮貌、講規矩、守秩序之義,主要指個人的內在修養和素質。崇德重禮,實質上就是要求領導干部強化人格修養、提升道德品質。2015年10月頒布了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在適用對象上由“黨員領導干部”擴大到全體黨員,在要求范圍上由“廉潔從政”擴展為“廉潔自律”,在條款內容上由負面清單轉變為正面倡導。《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重在立德,為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提供了看得見、夠得著的道德標准和目標。

  協同推進的“淨化政治生態”思想和理念

  辯証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腐敗問題也不例外。反腐敗不能局限於懲治腐敗本身,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還要聯系導致腐敗產生的其他因素,諸如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統籌把握,綜合施策。

  在反腐敗斗爭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善於運用聯系的觀點,高度重視與腐敗相關的從政環境,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必須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201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第一次引入了“政治生態”概念。2014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他提出“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2015年3月參加全國兩會江西代表團審議時,他提出“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2016年1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淨化政治生態同修復自然生態一樣,“需要綜合施策、協同推進”。2016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他強調,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健康潔淨的黨內政治生態,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標志,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淨化黨內政治生態,為全面從嚴治黨打下重要政治基礎”。

  “政治生態”是一個政治學術語。在我國,它通常指各類政治主體生存發展的環境和狀態,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反映,影響著黨員干部的價值取向和從政行為。政治生態既包括黨內政治生態,也包括社會政治生態。

  建設現代文明社會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態,而良好的政治生態需要良好的文化社會環境。特別是在受儒家文化影響巨大的東方國家,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對於提升官員的廉潔度具有重要作用。在這方面,新加坡的經驗值得借鑒。

  正是認識到良好政治生態對於反腐敗的正面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淨化黨內政治生態的同時,注重淨化社會政治生態。具體表現為:

  通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淨化黨內政治生態。黨中央認為,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改進工作作風,就是要淨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咬住八項規定不放、持之以恆糾正“四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也都突出強調了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淨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保証。為此,黨中央制定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提出必須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不懈強化理論武裝,打牢理想信念根基﹔必須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推動全黨尊崇維護黨章、學習貫徹黨章,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必須端正用人導向,根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必須從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和領導機關做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上率下。這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淨化黨內政治生態提供了根本遵循。

  通過黨風帶民風、民風促黨風,淨化社會政治生態。黨中央認為,黨風政風與社風民風緊密相連、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其中黨風是關鍵,黨風決定民風,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作風如何,對黨風政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的走向具有重要影響﹔必須狠抓黨風建設,促進民風轉變、移風易俗,推動社會風氣健康發展﹔隻有執政黨的作風真正改變了,才能以優良黨風影響和帶動民風社風的轉變,形成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由黨風帶民風的反腐新思想新理念,正是基於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而提出的。中國傳統文化既有積極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極糟粕的一面,譬如庸俗的人情世故就是糟粕。中國傳統社會是人情社會,“人情”甚至被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債務”。很多腐敗案件的導火索就來自於“人情”,因為公職人員在償還“人情債”的時候,往往會動用包括公權力在內的公共資源。如果不解決類似“人情”這樣的不良社會風氣,就不可能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正因如此,黨中央高度重視家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領導干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由黨風帶民風、民風促黨風的官民結合式的反腐思想和理念,對於反腐敗的深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通過營造健康潔淨的政治生態,為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氣候和土壤環境。

久久為功的“永遠在路上”思想和理念

  腐敗是人類社會的痼疾頑症,具有頑固性、反復性的特質。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始終,像惡性腫瘤一樣無時無刻不在侵蝕著社會的健康肌體。與腐敗相關的不良黨風政風、民風社風,同樣相當頑固、易於反復。正因如此,反腐敗斗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特點。要取得反腐敗斗爭的決定性勝利,不能寄希望於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是要下功夫、用狠勁,持續努力、持之以恆。正因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反腐敗斗爭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久久為功的“永遠在路上”思想和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認為反腐敗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善於把握古今中外的歷史規律,對腐敗的特質以及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有著深刻的認識。早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刻指出,“腐敗是社會毒瘤。如果任憑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必然亡黨亡國。我們黨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到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是深刻總結了古今中外的歷史教訓的”,並明確提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任務”。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這場攻堅戰、持久戰。

  明確提出反腐敗斗爭要保持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重在“抓常”“抓長”,必須經常抓、長期抓。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關鍵就在‘常’、‘長’二字,一個是要經常抓,一個是要長期抓”,“隻有警鐘長鳴,才能警笛不響”,“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化黨內監督,重在日常、貴在有恆,黨的各級組織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勁頭、鐵杵磨針的功夫,在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中見常態、見長效。如何做到“抓常”“抓長”?黨中央提出,必須做到懲治腐敗力度決不減弱、零容忍態度決不改變,踩著不變的步伐,保持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堅持,堅決打贏反腐敗這場正義之戰。

  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仍然任重道遠”、“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的重要論斷。盡管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但黨中央仍然要求全黨保持清醒頭腦,既要看到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又要看到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為什麼說“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深刻闡釋:“主要是在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還沒有取得壓倒性勝利,腐敗活動減少了但並沒有絕跡,反腐敗體制機制建立了但還不夠完善,思想教育加強了但思想防線還沒有筑牢,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重構政治生態的工作艱巨繁重。”五年來的反腐敗斗爭實踐,充分証明了這一論斷的科學性。

  久久為功的“永遠在路上”思想和理念,將指引我們黨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不斷走向深入,並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汲傳排,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副總編輯)

來源:《前線》雜志第8期網絡版

 

上一頁
(責編:曹淼、萬鵬)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