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祥 梁映敏
2018年05月07日09:2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第三,追宿性看待新問題。多樣化實踐所需求的方法論,不僅要能夠預估性發現新問題,而且能夠追蹤現實事物的走勢,偵測現實事物的未來歸宿( 簡稱追宿) ,並在此基礎上理解新問題。因為隻有能夠追宿地理解新問題,才算是完全理解問題的實質,全面理解相關問題,才能從根本上防止認識的片面性,才符合矛盾分析方法一直提倡的“全面地看問題”。
任何思維方式要想可持續地存在,都必須緊隨時代的脈搏而舞動,要對共舞的步伐及時換位,創新方法鏈的換位思考、換層思考、換題思考是時代舞伴的身份特征。換位思考是改換另一個位置或座次再思考; 換層思考是改換另一個層面或層級再思考; 換題思考是改換另一個題意或問題再思考,這必然是矛盾思維方式可持續發展的階梯。在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下,矛盾思維方式必須通過“三換”思考,深化其認識點、充實其世界觀、周延其方法論、擴增其實踐力、追加其哲學功能值。
第四,預估性發現新問題。從理論上模擬經濟、科技、文化、政治等的多樣化實踐所需求的方法論,首先應當能夠預先測繪、提早評估、追蹤監控( 簡稱預估) 未來發展階段上的新症結。因為隻有能夠預估新症結,才算是早發現,隻有早發現並採取得力措施,才能從根本上避免盲目實踐。預估性發現新問題,能掌控今天的策略與未來發展的“多樣性”,協調今天的經濟與未來政治的“多樣性”,一統今天的文化與未來科技的“多樣性”。預估性發現新問題,需要“多樣性”的思維、“多樣性”的創見、“多樣性”的實踐、“多樣性”的理解。能夠預估性發現新問題的方法論,才是可持續有效的方法論。面對 21 世紀競爭局面,創建能夠保障自主創新能力持續不斷、接連誕生創意的方法論,是國家綜合國力快速提高的需要,是執政黨穩定社會大局的需要,同時又是各階層持續生存的需要、生產力結構更新的需要、每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以及辯証法升級的需要。
第五,注重辯証多樣的互補。矛盾的局部化並不意味著矛盾系統對外界的封閉。事實上,存在著一種重要的矛盾互補性系統的辯証發展,協舉辯証法提供了在不同的矛盾系統之間交流的平台。矛盾的互補性有兩種形式: 同一類型矛盾的不同矛盾片斷之間沿時間的互補性( 簡稱時間互補性) ; 不同類型矛盾或者不同矛盾系統之間在空間上的互補性( 簡稱空間互補性) 。在局部化過程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同一類矛盾沿時間的互補性。
第六,注重主基各方的可持續。協舉辯証法在概念結構、實物結構、數學程式、哲學功能等四種“解”上,都是遵循可持續原則的。遵循可持續原則的哲學証明是原理、方法、效果對應貫穿的。在協舉方法中,貫穿的含義是指,主基能夠相互包含、相互接應、相互替補、相互証明、相互交感、相互溝通、相互體現。隻有這樣,才能把存在的系統性、聯系的自洽性、發展的可持續性與矛盾規律結合起來,掌控事物的走勢。
協舉辯証法的實踐形態
協舉辯証法符合用一個國策調節千般社會矛盾的可持續發展需求,它倡導的“創新”戰略,增強人們對“改革舊體制”和“創新再創新”的深層次理解,促進自主創新能力快速、全面、穩步提升。協舉辯証法的提出,其現實意義在於以一種新的視角達到對現實中國改革的協舉理解,以圖尋求用以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日益復雜的社會矛盾的新途徑,進而為社會的和諧、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性思維模式。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⑥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發展的本源是創新。習近平同志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要著力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改革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和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科技創新統籌協調,加快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要著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聚焦國家戰略目標,集中資源、形成合力,突破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命脈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⑦
從協舉辯証法分析,創新是一個系統結構。當今時代,我們需要以“賞新養新促創新”,創新與賞新、養新構成了一個協同並舉的模式,從而達到創新的可持續目標。協舉辯証是“一主二基”模式,賞新、養新、創新存在於“一主二基”的結構之中,其中,創新是主導方,賞新和養新分別是圍繞主導方作用的兩個左右基點。“賞新”意味著對創新的寬容和歡迎,意味著不怕失敗,尤其是由創新帶來的失敗,應當鼓勵和支持創新。賞新,一個觀念的調整是: 寬容因創新帶來的失誤,反對因不願犯錯而不去創新。超越對與錯,不以成敗來判斷對與錯,而是以可持續的眼光來評判。賞新才能生出敢於擔當、勇於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樣: “我們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⑧
從全社會的氛圍塑造來看,賞新的氛圍首先來源於文化的自主性。如若文化不自主,便有可能成為思想型殖民國、精神型賴他國、意識型厭我國,一言以蔽之,成為以依賴心理為基礎的文化殖民地。目前我國已經面臨著人才外流、外來文化沖擊中國文化等問題,因此,賦予文化產業鏈中的所有人才以自主創新性,是構建創新型國家的客觀要求。隻有文化自主,才能廣開思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貫徹得越徹底越全面,離創新型國家越近,越能盡快形成全民賞新的文化氛圍。
“養新”意味著對創新給予實際的培育。培育的對象是人,人民是國家的主體,人才是創新的主體。人是社會發展的真正創造者和推動者,尤其在知識經濟大力發展的今天,人才和人的創新能力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依賴力量,人力資源成為第一資源,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自身得到提升和發展。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是協調並舉的,在一切工作中越是把人民群眾當作社會發展的目的,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就越能激發人民群眾進行社會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越能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促進人更快、更健康、更全面的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創新再創新,就要在人民中培育大批富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尤其是青少年人才,這樣才能掌握創新的自主權、主動權。習近平同志指出,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賞新、養新、創新的三者關系正是“主基”關系,正是因為賞新和養新的存在,才能保証創新再創新,保証創新的可持續。創新要出結果,首先要有賞新的態度,其次要有養新的支撐,在這三者的關系中,“創新”為主,“賞新、養新”為基,兩基點方服務於主導方,以主導方為目標,主導方依靠於基點方,以基點方為手段,主導方與兩基點方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三者所形成的整體以主導方的方向即創新為整體方向,這意味著在規定整體方向的同時,也規定了兩基點方的方向,即賞新的前進方向也應指向創新的結果,不符合創新的賞新方向必定不是賞新的前進方向,不符合創新方向的養新要求必定不是我們的發展要求; 賞新與養新也互相影響,隻有賞新的態度才能有實質養新的舉動,隻有養新的舉措才能激發出更大的熱情去賞新。明確兩基點之間的關系,對於我們在實際操作中界定賞新與養新的具體做法,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從而做到創新的可持續———創新再創新。
實現創新的可持續,既需要矛盾辯証法,也需要協舉辯証法。協舉辯証法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協舉思維是構想創新的思維工具,二者都以實現可持續創新為目的。而協舉的“一主二基”模式,是實現創新的具體路徑和方式。隻有把協舉思維和協舉辯証法應用到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創新的目標。
總之,協舉辯証法的提出,其現實意義在於以一種新的視角達到對現實中國改革的協舉理解,以圖尋求用以解決我們面臨的日益復雜的社會矛盾的新途徑,進而為社會的和諧、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性思維模式。研究協舉辯証法,有利於引導社會矛盾的有機協調,也有利於最大限度地避免沖突與對抗,從而使整個社會得以和諧發展。它無論對深化和完善辯証方法論本身,還是對確立現實的發展道路,都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我們的結論是: 必須堅持矛盾辯証法,尤其在遇到“你死我活”的問題時,更需要堅持矛盾辯証法。在新的時代,要以協舉辯証法來豐富和發展矛盾辯証法,協舉辯証法不是對矛盾辯証法的否定,而是在矛盾辯証法基礎上的發展,這種發展將對千變萬化的復雜世界具有更加深刻巨大的解釋能力。
①錢兆華: 《社會系統協調論》,《系統辯証學報》1999 年第 4期。
②﹝俄﹞拉契科夫: 《科學問題結構基本原理》,科學出版社 1984年版,第 495 頁。
③W. Ross Ashby,An Introduction to Cybernetics,London: Chapman& Hall Ltd,1956.
④《鄧小平文選》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50 頁。
⑤佩魯: 《新發展觀》,張寧、豐子義譯,華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 頁。
⑥⑦習近平: 《堅定不移創新創新再創新 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人民日報》2014 年 6 月 10 日。
⑧習近平: 《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人民日報》2012 年 12 月 12 日。
(作者簡介: 韓慶祥,1957 年生,中共中央黨校校務委員、副教育長兼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梁映敏,1976 年生,哲學博士,最高人民檢察院機關黨委宣傳部部長。)
來源:江蘇社科院《江海學刊》2018年第2期《原創空間》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