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深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重要意义的认识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应有之义
健康需求是居民需求的重要方面,人民健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要求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要求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环境快速变化,疾病模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传统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多重疾病并存,意外损害、食品安全等各类危险因素交织,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居民健康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而卫生发展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仍严重短缺。只有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才能逐步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
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中包括健康需求。反过来,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人民健康等方面水平和质量,是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明显低于世界8.5%左右和发达国家10%以上的平均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仍在35%左右,大大高于世界20%以下和发达国家平均15%以下的平均水平;城乡和区域卫生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薄弱,看病难特别是到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是群众看病负担重等问题亟待解决。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过去3年,我们实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良好开局,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明显改善。但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深层次问题集中暴露,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持续增长的矛盾、卫生体制机制障碍与卫生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矛盾凸显,尤其是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消除,不仅干扰医疗正常秩序,而且影响国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素质,必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适应社会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这正是我们深化医改的目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