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人民健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和卫生法规,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十二五”时期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一)以实现全民医保为目标,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全民医保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核心内容,关乎国运、利及个人、惠及子孙。世界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建立了医保制度,大多数发达国家形成了覆盖全民的医保体系。我们要在全民基本医保已经初步实现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到2015年每人每年360元以上。进一步提高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和费用支付比例,搞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衔接,使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并稳步推进基层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推进医保基金城乡、地区间统筹。促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医保结合。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和公益慈善协同互补作用,解决好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同时,健全医保信息系统,改革支付方式,改进经办服务,推广即时结算,方便群众报销,提高全民医保的成效。
(二)以巩固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素质,关系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要巩固政府办基层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果,健全新的药品采购机制、补偿机制、用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等基层机构运行新机制,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提高基层机构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要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非政府办基层机构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其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还要完善基本药物价格形成以及人员培训、信息监测评价等机制,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安全有效。还要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健全药品检验检测体系,推动职业药师队伍发展,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构建起安全有效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三)坚持以非营利性、公益性为主,加强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医疗资源配置,应面向城乡群众实际需求,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在群众看病就医中发挥支柱作用。要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规模、结构和布局,重点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具体实现形式,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现代医院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分工协作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举措,要统筹规划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协作,采取派出人员、巡回诊疗、帮助培训、双向转诊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有序的疾病分级医疗机制。创新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根本任务,要以转变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把取消药品加成与建立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管理体制和价格、补偿、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机制改革,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优化诊疗流程,改善病人就医条件、环境和感受,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有利于激发各类医院活力,要放宽准入范围,落实同等待遇,大力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鼓励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私人诊所,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和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到2015年使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比例达到20%左右。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引导医疗机构以非营利性为主运行,促进医疗市场健康发展。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城乡统筹。要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到2015年使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办的卫生院并有全科医生,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县级医院覆盖9亿多人口,是连接大医院与基层机构的桥梁和纽带。要加快县级医院改革试点步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积极推进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发挥好县域龙头医院的作用。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基础,在方便农民看病、防控传染病、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采取多种方式,保证村卫生室正常运转,保障村医获得合理的收入,确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不破。同时,要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万至5万城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要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医学科技发展,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通过多方努力,使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体现公益性和均等化。要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形成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实施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支持基层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卫生知识宣教、家庭保健、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和妇幼保健、老年护理、病残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四)促进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全面发展
这是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一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控疾病、维护健康,需要城乡居民自觉参与。要更加广泛地动员群众,提高群众卫生文明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维持卫生秩序,推进综合整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二是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药品安全不仅是卫生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要坚持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和食品安全责任的体制机制,强化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质量监管,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网络、食品安全标准制和法规制度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和不安全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必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要做好优生优育工作,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