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重大机遇和新的挑战。就业问题的解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紧密结合大力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坚持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劳动者提高整体素质,实现充分就业。
一 总体思路
(一)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是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就业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在制定和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时充分考虑对就业的影响。
(二)统筹城乡和地区就业
我国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就业是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逐步实现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精神的体现。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抓手是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分割的根源。其次是通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职业中介服务,开展农村劳动力输出前培训,提高外出劳动力就业率,并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
我国各地区劳动者流入的数量和质量不均衡,地区统筹就业可以配合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形成若干个“区域就业中心”。在优先开发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
实现扩大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提高的双重目标目标
简单说来,我国就业的远景目标是既要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又要提高就业的质量。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结构优化、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就业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等。
就业规模扩大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意味着就业渠道畅通,就业岗位与有效劳动力资源大体平衡,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就业结构优化即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即劳动者得到有效培训机会,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就业权益得到维护即公平就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劳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劳动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