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新中国建立时,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人均寿命35岁。新中国建立的头30年,我们建立了以满足基本需要、实现社会基本公平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无论多么偏远的农村地区,都有赤脚医生、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小学校。1950-1978年期间,我国GDP增长了3倍,人均收入增长了80%,始终保持着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记录,初步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由8%提高到30%。然而,由于没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开放与自立等基本经济关系,到1978年,国民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些新变化。如GDP的长期潜在增长水平将可能调整到7%至8%之间;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在下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减速增大了发展方式转变压力;重化行业、建筑、房地产及相关装备制造业也进入一个长期调整时期;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能源资源价格、汇率、利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社会保障和环境成本上升主要是刚性的、长期持续的,并对经济结构转型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小企业普遍面对“缺订单、缺工人、缺技术”的转型之痛。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此,我国提出了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主题,开始实现从人均GDP增长优先,转变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然而,要实现2020年GDP和城乡人均收入翻番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动包容性发展、平衡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