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古今中外都具有相似性?因为只要有公共权力,就有履行公共权力的人员;只要有公务人员,就要限制和约束他们的行为。公务人员和其他职业的人员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手中握有公权力。权力会使人傲慢,使人疯狂,会使“公仆”蜕化为“主人”,会被用来攫取个人的利益,从而使权力异化。公务员职业道德就是针对这一根本问题提出来的。
如前所述,职业道德属于“底线”伦理,对于公务员来说,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就是其行为的底线或者说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喜欢这个活儿,干不了这个活儿,受不了这些规矩的约束,觉得工资太少,待遇太低,可以辞职。但不能利用职业身份去谋取法定待遇以外的东西。问题就在于,一些人没有其他本事,干不了其他的事情,所以他不愿意放弃公职岗位。但他发现,自己手里没有其他资源,但多多少少拥有一些权力,可以用权力换取希望得到的东西,于是就出现了权钱交易现象,出现了吃喝卡拿要现象,出现了乱作为以至胡作非为现象。还有一些人觉得待遇不高,但工作安稳,没有明显差错不会被辞掉,所以就尽力少干活儿或不干活儿,于是就出现了“散懒庸”现象,出现了不作为、慢作为现象。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双管齐下”
公务员的职业行为与公共权力紧密相连,其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要求更高更严,因此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也必须有特殊的机制、特殊的路径。这些机制与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外在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约束,内在的个人良心和道德感的指引和警示,换言之,就是他律和自律、外约和内约。从现实需要来看,应该是他律在前,自律在后;他律为主,自律为辅。
之所以要强调这种先后、主辅次序,是因为存在着认识上的又一个误区。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认清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特殊性,结果在治理导向上出现了偏差。许多人是这样理解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属于个人认识和个人实践的问题,因而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式主要是唤起公务员的认知和良知,使之自省自律。这实际上还是沿袭了传统的“修齐治平”思维。中国古代也曾对官员有各种要求,许多要求和现在近似,但实际执行情况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制度保障的戒律是没有通电的高压线。反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公职人员的道德建设,会发现一个基本的规律或趋势:将公职人员的道德建设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这就是所谓行政伦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