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假离婚”背后是什么“真变化”
龚丹韵/章友德
2013年04月02日13:39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凑巧的是,现在的“80后”正是在那个时代出生的。他们一出生,就面临家庭结构的变化,比如说家庭小型化,于是自我中心或者只爱自己的个人主义,成为一部分新一代年轻人的特质。这就涉及婚姻制度中的根本问题:两个人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还是统治关系?传统婚姻之所以非常稳定,依赖的是一个服从另一个。而现在的婚姻更多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再加上女性受教育机会增多,独立自主能力增强,对人生的看法与上一代已经有很大不同。

  从时代进步的角度说,靠家长包办、统治关系来维持的婚姻,固然貌似稳定,但并不值得骄傲。伙伴关系难免会让婚姻出现更多不确定性,但是平等自愿的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在一个转型时代,婚姻的脆弱看起来是负面的表现,但其背后也是价值进步后的一种阵痛。

  解放观点:您觉得当下的婚姻制度,究竟维系着什么,又打破了什么?

  章友德:婚姻的神圣感,正在被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消解掉。甚至有学者试图研究,未来社会家庭是否会走向解体,进入马克思曾经描述过的“自由人的结合体”状态。中国离婚率最高的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结婚与离婚比例为三比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二比一,许多老外不愿组建家庭,就是同居的伙伴关系。社会对离婚和不结婚的压力比传统小很多。

  但是社会发展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一个思潮走得太前,就会出现抑制它的相反思潮。同样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反对离婚自由的呼声。当一个人被束缚的时候,喜欢的是追求个人自由,但是当真的给予很大自由,如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后,人又会觉得孤独无依,重新寻找归宿。因而近几年,家庭责任意识、为孩子成长负责的思想再次得到重视。欧美又出现回头走的守旧思潮。在发达国家,自由和保守的力量正在不断博弈。

  而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还是非常认可家庭。放在婚姻自由的当下,就是认可以情感为纽带的联合。理性的双方为了保障下一代得到更健全的教育,或者其他责任,还是会以巩固家庭为首要选择。过去电视剧里情感至上,是因为过去婚姻中的情感不被尊重,因而情感剧的罗曼蒂克引发了大家的向往。然而现在的电视剧,如何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看点,责任感又得到大家的重新呼唤。而责任意识,对于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新构建,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健康、正确、可持续的婚姻观究竟是什么,估计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社会学者只能做出观察和解释,比如传统社会中,离婚率非常低,可以从生产力、技术等各个领域找到理由。但我更愿意看成,现代社会婚姻不及传统社会长久,是女性意识、平等意识觉醒后的结果,导致一系列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发生了变革。而变革后平等的婚姻关系,如何真正长久下去,可能才是当代人需要深思的地方。

(责编:赵晶、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