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更新的对华认识
基辛格博士的著作很多。很多年前我看过内部发行的《选择的必要》,在50年前写的这本书中,基辛格主张遏制中国,要阻止“领导有六亿人口的狂热分子”掌握核武器,不能够“允许中国不受控制地发展毁灭人类的能力”。那时基辛格还没有来过中国,不认识领导中国的“狂热分子”。
10年后他来到中国,结识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彼此还很有些欣赏,以后的一些年中,他又认识了几代中国最高领导人,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后来的《白宫岁月》、《大外交》等著作对中国总是有新的见解。如他所说:“美国外交官也会重视个人的良好关系。区别在于,中方领导人培养‘友谊’不过多在乎个人性质,而是更重视长远的文化、民族或历史的纽带,而美国人所说的个人关系只是针对谈判对手本人。”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很难得出这样的认识。
中美关系是基辛格多年关注的问题,他在书中写的不仅仅是历史,鉴往是为了昭来。写《论中国》,是研究中国,是为了美中关系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基辛格博士毫不掩饰他的立场:“我终生都在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如何缔造和平。”42年前,基辛格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中国虽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但还是一个贫穷落后、与世界隔绝的国家,还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之中;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富强起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在国际社会说话掷地有声的重要成员。如何与中国相处,是当今美国政治家首要考虑的问题,也让博士绞尽脑汁。
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择
基辛格不同意中美必定冲突的观点:如果中美注定迎头相撞,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条通向灾难的道路。他赞同合作发展的太平洋共同体概念:“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的概念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属于这个地区,都参与这个地区的和平发展,这将使美国和中国成为共同事业的组成部分。”
基辛格深知中国的国情:按联合国人均一天一美元的生活标准,中国今天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他认为:“中国国内的挑战远比一句‘中国崛起不可阻挡’复杂得多。”“一个面对如此庞大国内任务的国家不太可能轻易(更别说自动)投身于战略对抗或追求世界主导地位。”中美两个大国面临许多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可能非常困难,但在这些问题上挑起对抗是自寻失败。”基辛格博士强调:“中美关系不必也不应成为零和博弈。”
亚洲和世界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远见,“每个伟大成就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一种远见。在这种意义上,它产生于勇于担当,而不是听天由命。”这是基辛格对各国领导人的恳切谏言。“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择。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关头。”这是他对世界人民的大声疾呼。
还记得那一天吗?42年前的7月9日,基辛格见到了周恩来,历史的进程发生了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