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增量优化”特征
中国的国情特点决定了政府机构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进行增量式的优化改革。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显然,这一次改革不是形式化的名称变更,也不是突变性的大裁减或大整合,而是一场在“存量”基础上的“增量优化”改革。相对于前六次机构改革,这一轮改革的特征在于着重加强以下三个亟需完善领域的“增量优化”。
第一,强化三方职责边界,正确定位政府角色。《方案》强调:“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强化三方的职责边界。也就是政府职能是否着眼于宏观管理,市场是否在资源配置功能中得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正确定位政府角色意味着,政府要真正做到该管的要管好,不该管的放心交给市场和社会力量去发挥。
第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方案》明确了大部制改革的方向,“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推行这六个大部制改革的任务在于,改变多头管理、协调繁杂的局面,整合职能相近的机构,把行政资源理顺调配到一个大部门机构里。这样既能精简不必要的机构设置,又能强化部门的统一协调能力。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了2个。
第三,扩大简政放权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方案》提出更具体的简政放权要求,“减少和下放投资、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等”。通过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减少不必要的政府行为,以方便有效为原则,更大幅度地下放权力,实现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效率的真正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管了,而是通过加强相应监督,简化办事程序,发挥地方的积极自主权,是对政府管理流程的一种再造与提升行为。
可见,新一轮机构改革呈现出稳步推进的“增量优化”态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是在“存量”基础上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场“增量优化”改革。实际上,在此基础上,也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对“存量”不断优化的改革,即所谓的“动力效应”。换句话说,这将是今后政府机构改革的趋势所在。简单地将其看成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新酒,极易混淆机构改革的实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