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也面临许多问题与难题,有些还尤为突出。
一是审批事项仍然过多。自国务院成立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至今,国务院分八批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630项,占原有总数的70%多,各地区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总数的七成以上。但目前国务院部门仍有1700多项审批项目,地方政府层面的审批项目则多达1.7万项。众多的审批项目,把整个经济社会活动预先框住了,管得过死,怎么走都没办法快走。上个企业项目,要跑十几个、几十个部门,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公章。甚至投资一个几十万元的小项目,也得从几千里外跑到北京来审批。这种时间浪费、成本增加,严重挫伤了主体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剩下的需要取消、调整的审批项目都是“难啃的骨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革自己的命”,每减少一项审批就减少了一项权力,每一次改革都是权力格局的再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存在的情况下,调整、协调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很容易引起部门的抵触。因此,仅从数量看,此前的行政审批改革好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就实质而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先易后难的过程,首先让出去的权力一般不是核心权力,很多还是细枝末节,甚至是不太常用的项目“硬骨头”不多。剩下的这些是相对含金量更高的权力,最本质的权力还在手中。改革越到后面越难改,都是难啃的“骨头”,要真正实现自我革命,还须壮士断腕。
三是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过大。自由裁量权,又称酌情权,是指行政机关就行政相对人申请,在其职权范围内,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斟酌、自由选择而做出的公正而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之权力。法律条文中有“可以、或、最少、最高、处几年至多少年”等字眼的,都是立法者给予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空间。自由裁量权使审批机关具有选择决定权。对一个项目,即使完全符合规定的条件,可以批给张三,也可以批给李四;即使批准,可以马上批准,也可以过一段时间批准。自由裁量权过大,又欠缺有效的监察机制,一方面会导致大量不当使用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的现象,动摇政府的管理及制度;另一方面会为个别官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进行寻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是放权,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政府放权。通过放权,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到国务院多部门及地方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再调整,阻力之大可以想象。李克强总理形象地说:“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迫切需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改革优先排序和重点任务。既要有明确的近期目标,也要考虑到与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治理等改革相配套的中长期目标。要加强改革综合协调,统筹规划、协调和推进改革。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要建立严密、系统的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