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同享中国梦 共筑中国梦
2013年05月21日11:22   来源:辽宁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深刻认识中国精神

□孙来斌

习近平同志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断,自觉弘扬中国精神,对于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追求共同理想,信心百倍地努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的国家精神是一国发展进步的强大优势

不同国家人民各自具有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国家精神。黑格尔曾经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历史,就在于其优秀的国家精神。应该说,黑格尔的有关思想虽带有西方中心论痕迹,但上述论断不无道理。

在现当代,许多学科都论及国家精神的重要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看,国家精神的作用可以从人的自觉能动性、精神需要、精神转化、意志合力等理论中得到解释。例如,恩格斯关于“意志合力”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意志合力”无疑可以理解为国家精神。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优秀的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它区别于他国的国家精神并表现出自己的优点,因而成为该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它反映后发国家“后来居上”的追赶意识,因而成为其发展的后发优势。二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对此给予了证实。从社会整合理论角度来看,当代社会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激烈冲突,亟待发挥精神因素、文化共识在社会整合中的重要作用,亟待通过国家精神的社会化将规范、价值和信仰等文化因素内化成为个体的自觉,从而发挥消除隔阂、弥合分歧的社会整合功能。综合来看,国家精神具有“指南针”、“黏合剂”、“凝聚剂”、“推进器”等功能。

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是中国精神的深厚底蕴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但是,它具有一些稳定不变的核心内容,并为全体成员所广泛认知、高度认同,如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正是这些稳定不变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精神与他国精神的不同特质。就“爱好和平”来说,从一般意义上看似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提倡,因而具有一定的“世界精神”的意义。但是,中国人的爱好和平,不仅体现在文化理念的层面,而且体现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中国人一直崇尚“和为贵”,这一理念逐渐成为中国处理内政外交的哲学思想和行为准则。历史上的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国古代和平外交的典范。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曾经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并没像某些国家那样搞海外殖民、欺凌弱小,反而注重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推己及人,从而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和兼容并包的民族文化。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战乱之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更强化了我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精神因素特别是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定精神的”,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 “统一意志”。邓小平指出,“最重要的是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不仅明确提出和阐释了“中国精神”这一概念,而且还将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联系起来,把我们党对中国精神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反映中国精神深刻内涵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他明确指出:“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一论述,为我们理解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价值指明了方向。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是激发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它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一种以民族归属感为基础,对先祖创造的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对国家利益和命运的强烈关注,为祖国的团结统一以及为美好未来而奋斗牺牲的精神。可以说,一部中国历史,便是一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发展史。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的事例不胜枚举:屈原纵身汨罗江,心系楚国;方志敏受尽酷刑,写就《可爱的中国》……这些爱国主义的先驱可歌可泣的事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人历来具有家国情怀,古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追求,今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之吟唱。这种精神,弥合了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在当代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体现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传统,又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表现为一种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使命意识,表现为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拐点处,创新驱动是实现发展转型的必然之选。因此,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高度的自信自觉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遵循承继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继承传统,就是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诸如 “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说到底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立足当代,就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承继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及时吸纳新的时代要素,说到底就是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向未来,就是既要有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着力将其弘扬光大,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乐于和善于学习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既要给我们在当下以幸福感、满足感,也要给我们以超越当下、超越个体的归属感、希望感,说到底就是要促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相融相生,并使之服从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之旅,犹如人之登山。人处山脚,气力很充足,身手敏捷;达于山腰,气力有大减,行动迟缓;近于山顶,气力殆尽,步履艰辛。可见,离山顶愈近,愈需要重振气力,愈需要精神支撑。当前,中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距离实现中国梦最近的历史关节点,也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因此,我们尤其需要凝神聚气,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作者系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程宏毅、赵晶)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